新时代“三明实践”: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编者按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直属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外文局主管的国家级时政财经类中文月刊《中国报道》创刊于1950年,是一家以“中国政经热点、全球视角报道”为理念,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宗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本月出版的《中国报道》以《新时代“三明实践”》为题,浓墨重彩地讲述三明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的生动实践。本报予以转载。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在村部门口,习近平同志举目远眺,河水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他语重心长地说:“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家,在客厅里悬挂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的是习近平同志当年正在跟乡亲们一起喝擂茶的情景。“他走进家门,还没落座,就问起了柴米油盐,还和我们一起喝擂茶,临走前,还嘱托我们‘要关心集体,邻里要和睦,要重视教育下一代……’,每句话都说到我们的心坎上。”
常口村的绿水青山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当全国人大代表、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发言时提起喝擂茶这件往事,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总书记殷殷嘱咐:“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为三明改革发展指引方向、明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一如既往关注三明发展,牵挂着三明人民。三明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一以贯之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起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地方样本。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三明的地理写照。山多地瘦,老百姓守着沟沟田、条条地,如何才能过上好日子?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对三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三明人将“如画三明”描绘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地。
一条鲤鱼: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三明人如今还津津乐道一条鲤鱼的故事。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深入三明泰宁县上清溪考察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工作。习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于溪上,一条鲤鱼从水中跃起,正好落在他的脚边。排工开玩笑说:“各位有口福啰,晚上可以加个菜。”习近平同志微笑不语,脱下套在脚上的塑料鞋套,把鲤鱼放进去,又用手舀起溪水注入袋中。在竹排到下游水深处泊岸后,习近平同志拎起袋子,将鲤鱼放回溪里,告诉同行的人“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20多年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泰宁人的行动日益坚决。“以前村里人砍柴火煮饭,现在每年每户有五六百元的补贴,家家户户以气代柴、以电代柴。不仅没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还会伸手去捡。”崇际村村主任李加良说。
上清溪还是那个上清溪,水清见底、绿树成荫,竹竿摇曳、欢声一片。所不同的是生态更好了、人气更足了,旅游也更旺了。
泰宁县牢记嘱托,推动绿色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力守护绿水青山,奋力开创金山银山,矢志不移把旅游业这一“无烟产业”作为龙头先导乃至生命产业来培育,创造了被誉为全国第5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泰宁路径”。
灰瓦白墙,城区徽派别墅林立;山水交融,静心之旅在这里萌发;文旅康养,休闲度假模式已然开启。从单纯观光到休闲安养,新时期,泰宁旅游谋求转型闯新路,“一业兴、百业旺”的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全县约1/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行业。
从守护的山水间捧出金饭碗
晨曦微露,70多岁的杨美林就赶赴一场特殊的山林“约会”。他的几声呼唤后,林中白鹇结伴前来,飞到他身边进食。老人与鸟的和谐画卷,成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海拔800多米的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地处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搭上绿色发展快车,观鸟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在保护生态中吃上生态饭,从守护的山水间捧出金饭碗。三明人也从山水田园景致中酿出满满获得感。真真切切有人来、实实在在有收入,生态红利催生的观鸟经济给紫云村的村民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洗礼。
紫云村是千年古村,村民杨美林平时在山上养鸡。2012年,他发现常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与鸡争食,从此每天带着谷物投喂白鹇,一来二去和鸟儿成了朋友,白鹇也从最初的两三只繁育到十几只。老人的孙子杨水清,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紫云村,组织村民开展食宿行一体化的生态观鸟产业,“林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能动,家乡缺少支柱产业。观鸟项目是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促进发展的契合点”。
观鸟爱好者、摄影师、自然研学爱好者纷至沓来,参加项目的12个乡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除了观鸟行程,村里还开始销售生态米和生态茶。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成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2014年以来,三明市对明溪、泰宁、将乐、尤溪、清流、宁化、建宁、大田等8个县取消了GDP考核,转而实行农业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
让荒芜的土地变为绿色“聚宝盆”
每到傍晚,三明市大田县前坪乡山川村村民陈添斌都会到家门口的川石矿区公园里散步,看着眼前绿意盎然的公园,他很是感慨。然而,在七八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尘土漫天的矿山堆土场。大田县是福建省重要矿产地和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开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过去过度采矿带来了矿山水土流失等生态后果。
2012年,大田县被列为福建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大田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天地一体化”水土信息数据中心试点,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全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全县18个乡(镇)的水土流失分强度、分类别进行精准防治,做到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地一策。
矿山治理是个慢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那么,如何避免一边在治理、一边被破坏的现象?
大田县摸索出生态综合执法的新路,2012年12月,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基础上,集中多部门在生态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同时,推行“河长制”,加强矿山监督管理,做到“三个坚决”:对采矿许可证到期的坚决不予续证;对已关闭的矿山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打击非法盗采行为;对在生产的矿山企业,实行“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督查机制。
将矿山建成公园,这个务实的想法,是大田治理矿山最初的一种尝试。经过多年实践,大田县通过加强矿区综合治理,让矿区实现美丽蝶变,实现矿区增绿、乡里增地、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在废弃矿山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让荒芜的土地变为绿色“聚宝盆”。前坪乡山川村将废弃矿山打造成休闲公园后,利用1500平方米公园过道、停车场硬化地等,建设光伏发电设施,每年可带动部分村民增收。
从满目疮痍到美丽蝶变,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百年矿山换上了绿装。“晴时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过去了。”陈添斌说,“现在公园成了大家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一年四季花香不断。”
牢牢把握发展大势
找准高质量发展支撑点
“先有三钢,后有三明”。三明先有工业,再有城市。1957年,全国10万“建设大军”支援三明,三明钢铁厂等80多家工厂陆续建成,同时从上海和省内各地迁入、兴建了大批配套企业。1960年,三明市设立。
然而,辉煌之后,烦恼也接踵而来: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高污染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地处山区的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很热,钢铁厂气温更高,习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在三钢整整调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细,提出的要求很明确。”时任三钢集团棒材轧钢厂厂长的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
实际上,不只是三钢的发展,早在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从三明整个情况来看,今后的发展,要把握住“体制创新、市场导向、结构调整”三句话,三明才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以创新引领,不断拓展新空间
黎立璋介绍,为了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三钢集团大力改进工艺、加大环保技改投入,仅“十三五”以来,就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2.33亿元,厂区降尘量由2012年的26.33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目前的8.68吨/平方公里·月。
三钢依托信息系统,累计梳理近1.8万条标准化作业流程,打造六大技术创新体系,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创新团队实施科技攻关,精细化手段让管理成为强大的生产力。20年间,三钢钢产量从2000年的117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240万吨,资产总额从30.4亿元增长到466.6亿元,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吨钢利税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名列前茅。
20多年来,仅三钢集团公司就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2000家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了“炼钢—压延—铸锻—精加工—产品服务—下游配套产业”的钢铁全产业链条,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2家,其中12家机械制造企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9月,智能机器人旋转机械臂开始在炼钢高炉里工作,三钢智能化转型正式起步。“我们正抓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有利时机,运用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工业互联网,从钢铁制造走向钢铁智造。”黎立璋说。
三钢只是三明工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在三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里,石墨烯导热膜、石墨烯移动电源、石墨烯发热墙纸等“新玩意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石墨烯有“新材料之王”之称,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导电导热性能最强、最坚硬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半导体、柔性电子、传感检测等领域有巨大应用价值。
近年来,永安市立足本地石墨储量超9000万吨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碳材料产业,着重打造石墨和石墨烯等碳材料专业产业园。他们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研发创新搭建平台,并在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势企业入驻。
2020年12月6日,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开园,这座老工业城市装上了强劲的科技“芯”。三明市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是借鉴中关村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将中关村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运作、科技投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导入三明,并与三明发展规划、产业定位、资源禀赋有机结合。
“面向未来,三明一方面要突出技术改造创新,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集群化、链条化。”三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郑文理说。
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三明,工业是重要支柱,农业农村发展则是重中之重。
1996年5月,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赴三明调研时就指出“农业和农村工作是三明工作的重点”,并提出联系三明实际,强化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2000年8月,习近平同志来到三明市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五龙山茶园。到了茶山上,放眼翠绿的茶园,习近平同志特别嘱咐,大田要以茶产业为抓手,茶产业要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向深度加工发展,提升茶叶质量,打响本地品牌。临走时,他还特别嘱咐,大田要以茶产业为抓手,茶产业要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向深度加工发展,提升茶叶质量,打响本地品牌;要加快发展山区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元沙村建成小康示范村。
20年来,大田牢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嘱托,把茶叶当作金叶来抓,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产业。现在全县共有茶园10万亩,茶叶加工厂2000多家,茶产值10多亿元,成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茶产业成为老百姓公认的“香饽饽”和“金饭碗”。仅元沙村的茶叶年产值就超过5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2万元。
三明明溪县有原生红豆杉50多万株,被称为“中国红豆杉之乡”。红豆杉是天然珍稀抗癌植物,从红豆杉树皮和树叶中提取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在攻克了这一天然珍稀植物的人工育苗技术后,明溪建成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6.15万亩。丰富的红豆杉资源就此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过种植红豆杉,明溪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1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红豆杉生物利用、山地珍贵用材林培育、景观苗木及盆景开发等三大产业集群;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掌握了从红豆杉中直接提取5种以上可利用的紫杉烷类化合物核心技术,成长为全球同类产品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
多年来,三明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禀赋,以生态化理念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等特色农业产业和水稻制种、食用菌等20多条特色农产品链条。在互联网风口下,三明的农业链条更是不断向外延伸。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三明人敢闯敢试,探索出医改、林改的新经验。
2019年12月,三明市沙县农商银行以“金林贷形式,向高砂镇冲厚村整村综合授信5000万元、向渔珠村整村综合授信3000万元”。这是沙县推行林票制度改革的一个可喜现象,这也标志着三明在全国率先正式开启推行林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府支持、银行创新,林权按揭贷、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益林贷,一批普惠金融创新产品在三明问世。
实际上,三明的林业改革20多年前就已经探索前进。
三明永安市洪田村,青山巍巍,浓翠蔽日。但曾经,这里“集体林算不清,群众收入等于零”,靠山“吃”不了山,乱砍滥伐成风。1998年7月到8月,村里一连召开了20多次村“两委”和村民小组会议。最终,洪田村812口人,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让洪田人很振奋。不经意间,洪田村成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小岗村”。
这几年,“三明医改”在全国声名鹊起,各地组织超过1400批人去考察学习。2012年以来,三明市统筹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不断补充医疗资源短板,推进分级诊疗,降低药品耗材流通费用,规范医疗行为,既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又保持了医保基金收支平衡。“三医联动”“两票制”等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尤溪县是三明医改的试验田和先行者。自2012年始,当地逐步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府通过实行药品、耗材零差价销售,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遏制药品、耗材价格虚高;医院内部通过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实现药品、耗材量价齐降。
2016年2月,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决定以乡镇卫生院在行政村设立村卫生所(或分院)为切入点,逐步实现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政府举办具有公益性的卫生所(或分院),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2016年底以来,三明全市还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17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高度肯定三明医改经验,指出“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要注意推广”。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坚持人民至上情怀
“山美水美人更美”
三明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色积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红色基因一直代代相传;三明也是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初绽之地,惠及民生的医改、林改走在全国前列。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这里很多的网红,不止沙县和大田。城里的钢铁厂,美得像花园。麒麟山的脚下,就着擂茶吃拌面……”一曲风靡网络的《三明后生仔》,唱出了三明人对这片土地的自豪和热爱。
“20多年来,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贯之按照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至上的情怀,滋养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画三明。
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
“要始终抓住两增收这一重点”“要把脱贫工作抓好”“要多宣传,提升苏区的地位”……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情系老区,经常深入老区调查研究,轻车简从,进村入户,嘘寒问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老区人民。
1999年7月,天气炎热。习近平同志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车,在砂石路上一路颠簸,来到泰宁县岭下村。走进老游击队员黄炳茂家,已经80多岁的黄炳茂请习近平同志在客厅的方桌旁坐下,习近平同志请他并排坐在身边。
习近平同志注意到黄炳茂的灶台上放了一瓶2元多的简装烈性高粱酒,就掏出300元慰问金给他,嘱咐说:“注意健康,要少喝一点,喝好一点。”接下来的每一年,习近平同志都会托人给黄炳茂带两瓶好酒。
习近平同志跟岭下村干部交流了解到,岭下村1000多口人只有1400多亩地,村民住在破破烂烂的土坯房里,水、电、路、电话、电视“五不通”。调研结束后,习近平同志召开了一次调研老区工作汇报会,特别提出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
岭下村等一批老区村迎来了好政策。到了1999年底,全村用上了稳定的电;80%的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20多户安装了程控电话。第二年5月,村里通了自来水。又过了一年,通了水泥硬化道路。如今,岭下村的优质稻、稻花鱼等特色农业产业远近闻名,红色旅游也办得风生水起。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999年的1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7万元。
三明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当年苏区扩红筹粮的标兵村,近年来又成了精准扶贫的先行村。一项名为“348”的精准扶贫机制先在禾坑试点,随后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确定扶持对象,以“四因四缺分类法”搞清致贫原因,以“八种帮扶模式”解决“谁来扶”“怎么扶”。
到2019年,不仅禾坑,三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2441元。为稳定脱贫质量,三明不仅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还“自我加压”,将帮扶力量向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延伸。
“小吃”里的大民生
三明沙县小吃,闻名天下。
沙县小吃曾经很“小”,从业者多是“泥腿子”出身,“小作坊、夫妻店”是标配,大都是养家糊口的小作坊、夫妻店,环境相对简陋。靠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宣传语,第一批走出去的沙县人赚到了钱,回乡盖起了楼房,吸引更多的沙县人外出打拼,名不见经传的沙县小吃悄无声息地占领了中国的街头巷尾。
1999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再赴沙县,在夏茂镇座谈时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习近平同志的鼓励,激发了沙县人的创业积极性。当地政府也开始认真研究总结:低价定位,是沙县小吃成功的核心原因,但是门店迅速增长,也存在真假门店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
为此,沙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小吃业主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并指导他们如何找店、开店;在小吃业主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设立驻外联络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正式成立,按照现代餐饮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标准化、连锁化”,推动沙县小吃转型升级。
如今沙县小吃很“大”,门店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8.8万家,从业者超过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其中,3.2万家是沙县籍业主,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值超百亿元。沙县小吃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是沙县乃至三明市的名片,越来越多人通过小吃知道沙县,走进三明。
沙县人爱说一句话:“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如今,沙县县城已是高楼林立。把老百姓的事当大事来办,把老百姓的期盼落到实处,这是三明一系列改革发展实践的基本逻辑。
让发展充满民生温度
曾经“林深路隘苔滑”的三明,如今早已“城市有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三明发展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三明将乐县万安镇的规划馆里,挂着习近平同志的一段话:“建新村要分类指导,要根据群众的意愿、经济水平,做到建新和改旧相结合,改旧要实在,不要搞表面文章。建新村在设计上布局要好,单体设计既要适应农村生活方式,又要有现代化气息……”
那是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万安镇调研,要求建好新村,让群众切实感到奔小康给他们带来变化,使农民实实在在觉得生活水平提高了。
如今的万安镇,楼房规整,配套齐全,幼儿园、中心校、文体馆样样都有,既有现代化气息,也有浓浓的乡愁。
三明的发展,充满民生温度。2019年,针对“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三明启动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沪明小学是三明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之一,2019年12月动工,2020年9月就投入使用,解决了2000多个学位。2020年1—9月,三明市市区20个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任务的83.7%。
2013—2019年,三明教育支出从35.31亿元增加到64.24亿元,年均增长10.49%;2011—2019年,医疗卫生支出从4.8亿元增加至13.8亿元,年均增长14.1%。二者增幅,远比财政收入“跑得快”。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像这样有温度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是三明20多年来牢记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结出的硕果。
《中国报道》记者 徐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