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会 老福州“花式玩法”多
25日,西湖公园的桂斋前张灯结彩,福州千百年来热闹的“元宵狂欢季”揭开了面纱一角。
三山诗社社长李林洲和知名评话老艺人林民璋25日接受记者采访,揭秘福州元宵节的“独家”特色,带领读者“穿越”在这个传统节日的璀璨今昔中,感受老福州人元宵节的“花式玩法”。
福州花灯有多美?
宋代曾获“全国最佳”
福州的元宵花灯制作始于汉代,制作精良,富有特色,在宋代曾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相当于全国最佳。《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元宵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元宵花灯中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李林洲介绍,福州元宵灯会在宋代是被大力推行的“官方活动”。据王应山《闽都记》载,每到元宵节临近,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
这其中有个小故事,当时的州县官吏,倡导大闹花灯,下令每家每户都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据传,此后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
“花式”送灯啥奥妙?
谐音又有人情味
元宵节福州民间送灯是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许多福州人小时候都收到过外婆送来的花灯。杨庆琛的《竹枝词》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福州民间送灯的盛况:“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
除了热闹喜庆,其实福州的“娘家送灯”还有许多讲究与奥妙。知名评话老艺人林民璋介绍,福州人之所以喜爱“送灯”这一习俗,是因为在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送灯有“添丁”的吉祥寓意。
而且送灯有讲究,送灯的任务多由亲家舅承担。姐姐出嫁头一年送“观音送子灯”,亲家舅用甘蔗挑着送去;第二年若新娘顺利怀孕,送“孩儿从盆灯”,保佑平安生产;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希望新生儿将来有出息,高中状元;如果三年还未生,第四年娘家就送一盏“桔灯”(“桔”福州话同“急”音),表示此事要加急啦!
元宵节有哪些美食?
老福州“三粿”还流行
在元宵节送灯习俗中,福州美食也没有缺席。林民璋说,过去亲家舅送灯时,常挑着装有“糖哥饼仔”炒米糕、蛎房、蒜头、豆腐、柑、橘、梨等食物的小桶或钵到姐夫家。蒜头、柑、橘都象征多子多福。
元宵节之夜,老福州人还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和菜头粿,它们现在还流行。也有人家做的是福州的炊肉丸。
元宵节吃元宵,则是改革开放后外地人带进来的习俗,并逐渐被福州人认可。元宵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主要分咸的和甜的,但是吃元宵都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闽都元宵灯会有多久?
有时延至农历三月
李林洲和林民璋都提到,历代福州元宵灯会都有不同。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明代为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二;清代为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
旧时,因为平时官府有宵禁,因此敞开城门的元宵灯会就成了城里城外百姓难得的狂欢机会。郊外人家入城观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佳节期间,城内闽山庙、南后街、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通宵狂欢。再结合三坊七巷的里坊制度看福州人如何过元宵,别有一番趣味。
加上迎神赛会等活动,福州人的元宵灯会实际上是一个超长的“狂欢季”,时有延至农历三月的情形。
赛诗钟、灯谜会
老福州的玩法很文艺
“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这首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盛景的诗,让福州的元宵节带上浓厚的文学气息。清代中期以后,门槛颇高的赛诗钟活动加入了元宵节欢庆的传统节目之中。其中,西湖的赛诗钟活动尤其热闹。
不仅如此,每逢元宵节,福州城中各个地方都举办灯谜会。众多喜气洋洋、饶有趣味的灯谜不仅受到各阶层欢迎,也是千百年来福州盛行的亲子活动。现在的西湖公园、台江文化宫、烟台山等处都是举办灯谜会的传统之地。
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