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废弃矿区变身宜居新城
东南网1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 吕洪荣)深冬时节,走进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山清水碧,林木蓊郁。冬日暖阳下,不少市民、游客徜徉在紫金湖边草地上,惬意闲适;现代化的紫金山学校里书声琅琅,为整个社区增添勃勃生机……
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配套齐全、活力四射的宜居新城,多年前竟是一块荒芜破败、渣土成堆,被人遗忘的废弃矿区。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中,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龙岩紫金山模式”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作为我省最大的产煤市,龙岩煤炭产量和储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紫金山曾是当地有名的煤矿采矿区,这里先后有虎中煤矿、虎坑山煤矿、盈源煤矿等多家煤矿集中开采,开采面积2842亩。
“2008年,这里的煤矿资源近乎被采空,大部分山体受到严重破坏,废弃矿渣任意堆放,生态环境恶劣,也存在很多地灾隐患,更不要说利用了。”紫金山体育公园总经理林文说,把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一座体育主题公园、一座生态宜居新城,这是龙岩市、新罗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综合开发所结出的硕果。
利用的前提是修复。将矿硐等进行回填和加固,再复种植被,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资金,这对地方财政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为此,当地吸引社会资本,先由专业团队进行土地修复。修复达标后,政府再向社会出让土地,从收益中支付修复费用。在此基础上,治理后新增的建设用地由企业适度开发。这样既减轻政府投资,又将原来的矿山变成建设用地,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本着这样的原则,2010年,龙岩市、新罗区决定,紫金山废弃矿区在政府主导下,由企业投资治理,通过治理与建设并举实现变废为宝: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规制定建设用地出让方案,项目业主承担废弃矿区土地的综合开发,即在生态恢复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土地一级开发,形成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进行出让,进而充盈地方财政,反哺废弃矿区生态恢复治理。
随即,紫金山片区治理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紫金山公园北部项目地块首先启动综合治理和开发;2014年,片区内首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用地类型为住宅用地,面积101亩,成交总价超过2.2亿元,标志着市、区两级对紫金山废弃矿山创造性的治理、开发利用,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果,为当地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节约集约用地做了一次有益探索,也成为龙岩的一张绿色新名片。
而在建设之初,紫金山体育公园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废弃矿区治理好,重建宜居的生态环境。通过对项目区地质状况、煤矿巷道及采空区等情况的综合勘察研判,项目治理工作确定了“宜绿则绿、宜建则建”的方案,即区分不同地质区域的情况,采用回灌砂浆、土壤换填、边坡支护、场地复绿等治理措施,分别形成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及绿化用地。
如今,紫金山体育公园内,往昔疮痍早已不见踪影,有的是山水相宜,入眼见绿,停步即景。这个全省首个市场化运作的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历经多年治理打造,成了全国废弃矿区治理集约节约用地的典范。不仅如此,公园里还配套建设了学校、体育场馆、儿童游乐设施、人工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商业街等设施,成为龙岩配套设施最好的小区之一,目前已入住12000多人,一个集运动、教育、人居、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型生态绿色宜居板块已初具雏形。
“这里不仅治理好了废弃矿山这种生态顽疾,还在废弃矿山上新增出建设用地,造出配套齐全的宜居新城。龙岩乃至全省类似的废弃矿区很多,这个项目具有可复制性,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林文说,出于这样的考虑,2019年2月,紫金山南部项目与新罗区政府正式签约,在现有紫金山公园北部区域继续向南拓展4000亩土地,规划打造国际化高中、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千亩龙舟湖区等,开发“大紫金山文旅度假区”,打造4A级旅游景区、闽西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国因采矿损毁的国土面积达5400多万亩,其中仅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土地就有3400多万亩。龙岩市自然资源局相关领导表示,“龙岩紫金山模式”为全国类似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做法,也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样板”书写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