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延平区: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南平延平区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实际,将全会精神送到田间地头
绿色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东南网1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詹国兵)闽江蜿蜒东流,到南平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江面豁然开阔,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靠着这一江秀色,昔日沉寂的水乡渔村斜溪,植入了“水美经济”的基因,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距离延平城区仅21公里,斜溪村成了城区市民的“后花园”。“来到这‘全国绿色小康村’,村里空气好,爆红的3D彩绘可打卡拍照,再到江岸生态餐厅品尝美食,看茶洋窑文化,确是一场美妙之旅。”元旦假期,游客张姐和三五好友从延平城区而来,她是专为斜溪的“绿”而来。
上月,记者来到斜溪村,与基层干部一起共学五中全会精神。村党支部书记王丽说:“前几日,区委党校赖启星老师来村里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绿色发展的信心!村里准备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斜溪站7支志愿者队伍的力量进村入户,同时用村里的广播将全会精神传播到田间地头。”
据了解,斜溪全村绿化率高达91%以上,6个公园散落村中,处处有花草林木,园林绿化率达30%以上。但是,这片“绿”来之不易!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库区重点淹没村,村里600多亩土地不足以讨生活,6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以上开始养猪,最多时村里存栏的猪有3万多头,昔日灵秀水乡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养猪村。
村民的腰包虽然鼓了,但村里成天臭气熏天,大家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就是在那时,我们意识到了这种发展道路不可持续。”王丽介绍说,从2016年年底,村里开始大规模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到2017年2月,清理了最后一批猪场,拆除230户超过8万平方米猪栏,养猪彻底退出了历史。
不过,不养猪,村民靠什么致富?
炉下镇挂村领导、镇人大主席黄圣亮说,立足资源禀赋,斜溪村本是闽江江畔的一颗明珠,因养猪而蒙尘,现在重新修复生态,让水乡重焕光彩。村里将拆完的猪圈、废墟改造成6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全村431栋住宅外立面和屋顶全部改造,组建7支志愿者队伍服务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以3D彩绘创意来点亮乡村艺术,结合当地特有的龙舟文化、茶洋窑文化、渔文化,3400平方米的彩绘吸人眼球,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过一番雕琢,斜溪村水乡渔村别有韵味,洲头乡村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看中的正是水美经济。“做足闽江山水文章,整合原来的仓库、厂房等闲置资源,现在改造的临江生态餐厅、幸福客栈和洲头茶楼都投入使用,茶洋窑陶瓷文化馆建成,游艇等水上项目开始运营,2020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多万元,乡村旅游实现破题。”黄圣亮说,洲头乡村旅游项目的落地,在村里掀起了波澜,撬动了五六名乡贤回乡投资建设旅游项目,与洲头乡村旅游项目俯仰生姿,丰富旅游层次。
让村民高兴的是,注入了水美经济的因子,旅游项目让村民有了盼头,15名村民直接就业,还带动了周边民宿、果蔬种植、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为退养户转产转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斜溪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发展脚本,从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到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水美经济的生态文明理念,带来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生态休闲游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王丽说,接下来村里将把重心放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在农、旅、文上深度融合,打造江畔休闲农旅精品村。
共学感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斜溪之变,在于发展理念的变革,走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的发展新路。
从脱贫攻坚战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对于斜溪这样的乡村来说,从如何破题到提质这一步尤为关键。产业振兴,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由全面覆盖向提档升级、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