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打造“创新共同体” 院、校、城、企、人共建共融
高新区海西园创新型企业云集。(福州高新区供图)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通讯员 凌托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十三五”期间,福州高新区创新推动“校地融合”“四化融合”“开放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厚植“三创热土”,全力打造院、校、城、企、人“创新共同体”,为实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注入强劲动力。
校地融合
努力建设福州版中关村
日前,位于福州高新区的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与传统工地不同,这里几乎感觉不到强烈的震动和噪声。
“采用静压桩施工,不仅减震降噪,还大幅提升施工效率。”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拟建设6栋光电信息科技研发楼,将成为光电信息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
据介绍,该实验室采取院校地三方共建模式和双依托单位,由福州市政府牵头、依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福州大学筹建。
合作机制的不断丰富,为“校地融合”提供了更多形式。高新区先后与大学城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召开校地产学研联席会、研发楼(孵化器)运营商对接会、金融机构合作洽谈会、企业人才供需对接会,加强项目、政策和制度策划,全面链接高校创新资源,努力建设福州版中关村。
融合催生产业。在福建光电实验室、福州光电产业协会等引领下,全区集聚海创光电、富兰光学、源磊等光电企业近20家,今年上半年光电产业产值比增221%。
为培育创业生态,高新区还营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的全链接力、闭环运作的综合服务体系,建成中科院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福州基地等高端众创空间21个,集聚创业企业(团队)400多个、青年创客3000多人,获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省级创业创新示范中心等荣誉。
四化融合
争创“三创”产业园示范区
今年数字峰会期间,高新区共签约保利通信等9个重点数字产业项目,有9家企业入选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企业名单。福州高新区通过产业数字化等“四化融合”,争创福州“三创”产业园示范区。
产业数字化,加速了高新区军民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布局。为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该区今年生成新基建项目24个、总投资达158亿元,项目数居全市第一。
在项目集群化方面,高新区以省电子信息集团为龙头,形成特色IC制造、新型显示、自主计算机整机制造等“千亩千亿”产业基地。实施数字经济、光电芯片、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四个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形成产业链规模效益。
企业梯队化通过分行业组织实施“独角兽计划”“瞪羚工程”“育苗行动”,梯队化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42家。今年,全区144家企业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102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比增92%,涌现北卡、锐达、四创、智恒等诸多“单项冠军”。
园区标准化方面,创新高标准厂房招商机制,设立金控、国资、建设基金管理等10多家平台公司,支持科技企业轻资产入驻。今年建成标准化厂房52万平方米,创新园二期投用后迅速吸引134家企业入驻。
开放融合
打造区域发展新核心载体
只要刷一下身份证,机器人就能精准匹配就业政策。日前,依托人工智能打造的就业创业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在位于福州高新区的闽台大学生三创基地成立。
平台不仅能帮助求职者精准匹配就业政策,享受政策福利,还能让繁琐、重复性的工作由机器人处理,让工作人员随处可查、可问、可办。
“基地引入创业帮扶体系,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生态圈五大要素的有力帮扶,还为入驻园区的台胞台企免费提供公司注册、政策咨询、资质申报等服务。”该基地负责人于勇坚说,今年以来,基地不仅与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与台湾士林夜市团队、台湾树德科技大学艺术管理系等机构紧密合作,构建闽台文化融合示范村。
近年来,高新区深化与市人社局、闽江学院等的合作,建成福州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福州国际人才项目孵化器、闽台大学生三创基地等一批开放创新平台,打造开放创新新样本,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为了深入进行开放融合,全区深化“一区多园”发展,牵头细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建立“一区24园”分类管理机制,实现差异化、关联化、一体化发展。
产城融合
营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环境
走在开阔的旗山大道,两侧草木青葱,刚刚整治完成的福建师大共融共建绿化提升段给周边学生、市民带来全新体验。
今年,高新区持续深化城市品质提升和“十位一体”综合提升,携手校企共融,集中攻坚解决福建师范大学遗留多年的征迁难题,顺利推进旗山大道景观提升、117县道协和学院段等项目建设。
“只有加强与周边12所高校的合作,才能共同实现‘建设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一流大学城’的目标。”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为发挥大学城和省会科教资源优势,高新区通过区建校管、挂牌合作等方式,今年建成闽江师专附小、省实验幼儿园高新区分园等13所学校,在建三级综合医院2所,同时启动全区供排水改造,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