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德化:数百知青联合捐建“上山下乡纪念墙”

2020-11-20 09:45:43 来源:泉州晚报

李琼琼(着彩衣)领衔表演大型歌舞《知青情怀》

“今天是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51年前的11月19日,刚刚16岁的我,随着泉州第三批知青前往德化,从此与我的第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昨日上午,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纪念墙落成典礼在德化县唐寨山森林公园举行,在纪念墙下领衔表演后,老知青李琼琼女士感慨万分。

献舞 忍痛完成51年来最期待的表演

纪念墙落成典礼上,30多位老知青同台奉献了一场大型歌舞《知青情怀》,作为领舞者,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泉州市舞蹈家协会顾问李琼琼如同彩蝶般在台上翩翩起舞,尽管她已年近七旬。

表演刚结束,李老师急匆匆跑下舞台。刚到舞台旁,她就一屁股坐到地板上,直皱眉头。众人见状,大吃一惊,生怕她受伤,急忙上前搀扶。

“脚指头太痛了。”李老师说,舞蹈表演很多是芭蕾舞动作,需要用脚尖着地,而这段时间她在排练时趾甲受了挤压伤,刚刚她是咬牙硬撑着表演。

尽管如此,李老师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能够在知青纪念墙下献演,纪念知青岁月,令她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也是她从事舞蹈艺术工作51年来,最期待的一场表演之一,“这是青春的记忆。”

回忆 从“小喜儿”到知名舞蹈家

“我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德化。”回忆起知青岁月,李老师深有感慨。1969年11月19日那天,年仅16岁的她跟随泉州第三批知青来到德化,随后被分配到雷峰公社雷峰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当年1月份起,泉州第一批知青先后来到德化,不久后第二批知青成行,其中就有李琼琼的哥哥和姐姐。

生产队的活,对年龄最小的知青之一李琼琼来说是艰难的,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人拿着锄头在偌大的水田里翻水稻茬,周围都没人。”很少干农活的她,双手被锄头把磨破,每一锄头下去都是钻心的疼痛。此外,水田里还有类似沼泽的陷阱,一不小心整个人就陷进去,“一下就陷到腰部,还好当时抓住了一根木棍得以逃生。”

幸运的是,在生产队劳作了一个月,她就被招进德化县文宣队,从此走上文艺的道路。“当时排练的第一个舞蹈是《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排练好了就去慰问当地的部队。”1970年年底,她和队友被抽调到福州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于德化文宣队表演出色,在汇报演出时,他们成为当时唯一一个进行全剧汇报表演的队伍,其他队伍均只表演某一章节。

回到德化后,文宣队分为多个小队,化身“戴云轻骑兵”到各公社巡演,“当时全德化都走遍了。”李老师一直在德化工作了16年,直到32岁那年才调回泉州,到青少年宫任舞蹈老师。她笑着说:“我们三兄妹到德化下乡,回泉州时是3家9个人。”

据介绍,李老师曾在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喜儿”等,获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十部委授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奖“银杏奖”等殊荣,她还是福建省舞蹈家协会“德艺双馨”双佳会员。

声音 知青给山村带来了先进知识文化

1969年1月28日,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泉州市首批1296名知青到德化县插队落户,随后又有1200多人分别于当年的3月18日、11月19日奔赴德化。1970年至1978年间,亦有部分泉州知青陆续上山德化,至此到德化插队的泉州知青超过3000人,分布在14个公社97个大队。德化县成为接收泉州知青最多的县。

“我们受知青的影响很大,他们给我们山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及篮球、乒乓球等运动,让我们得以开阔眼界。我的书法、摄影启蒙老师都是当年的知青。”泉州市文联原副主席邱章平昨天也参加了纪念墙揭幕仪式,他说,受到知青的影响,他开阔了眼界,并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与知青一起参加高考,首批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为纪念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50周年,经泉州德化知青联络处沟通协调,经过众多知青的不懈努力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泉州知青上山下乡德化纪念墙终于在德化唐寨山公园落成。为了修建这座纪念墙,有804位知青及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总计捐款143.98万余元。

这座纪念墙,用3个版面展现了七组知青们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据介绍,修建纪念墙,是希望后辈们记住这段知青历史,传承前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记者 陈明华 文/图)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