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涵养文明新风 提振乡村“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近年来,泉州市在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同时,通过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加强乡村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文明新风正吹拂在乡间村里,滋润着百姓生活,提升农村“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建好阵地 搭建服务新平台
农村文化建设要寻觅乡土的根脉。晋江金井镇围头村围绕“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了村档案室、围头故事馆、围头农家书屋、围头方志书屋、八二三战地和平展馆、围头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等,保存了围头村的文化记忆,留住了村民的乡愁。“通过围头故事馆,游客、村民可以清楚地了解围头村的发展历程。”围头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馆里还收集了村里21个姓氏的族谱,方便村民查阅和对台族谱对接。”
2018年以来,市档案局(馆)、市委史志研究室紧紧围绕泉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实施“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三年行动,通过规范建档、编史修志、建设村史馆、保护史迹等措施,建设市级“乡村记忆文化”示范项目。同时,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环境和传统产业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通过创建示范村(居),提升村(居)文化品位,打造“乡村记忆文化”品牌,并以点带面,激发全市村(居)经济活力,逐步推进集乡土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明传承、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治理于一体的特色乡村记忆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传统乡村文化兴盛新模式。
移风易俗 传播和谐新风尚
近日,位于石狮蚶江镇莲中村村委会的莲埭灯光篮球场,每晚都有4支球队在这里展开激烈交锋。据悉,莲埭三村(莲东、莲中、莲西)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把村里的“佛生日”民俗活动改为文体活动周,由莲埭三村党建联盟、莲中村老年协会组织,通过篮球友谊赛丰富村民群众及外来员工文体生活,营造节俭文明新风。像这样的故事,在我市还有不少。
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2018年以来,市委文明办扎实推进《泉州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我市移风易俗工作。
为确保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成为常态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市形成“1+13”推进工作方案(全市1个总案+各地13个子案)和“1+32”工作推进格局(市移风办+明确32个市直单位责任清单),形成纵横推进工作网,增强工作推进力。同时,出台《落实婚事新办及文明治丧工作方案》,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培育文明新风。倡导市民婚事新办,丧事从简,祝寿、升学、满月等喜事简办或不办,严禁大操大办,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重点推进发放文明治丧基本殡葬服务费惠民政策的落实,目前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泉州台商投资区做到全覆盖。
农旅融合 乡村旅游掀热潮
走进惠安县东岭镇湖埭头村,宏伟壮观的曲江渡槽高高架起,桥下水光潋滟,蔗潭溪清澈见底,站在溪边可观白鹭戏水、鱼虾欢唱……这里既是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又是惠安县唯一曾建立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老区村。如今,湖埭头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观光者慕名而至。
我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制定《泉州市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措施,不断推动乡村完善服务配套,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泉州旅游最具增长潜力的新业态之一。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我市十分重视品牌的创建,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全市现有惠安崇武大岞村、晋江金井围头村、德化国宝佛岭村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围头村、大羽村、佛岭村入围首批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宣传名录;此外,还有10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18个省级旅游村,6个福建省星级旅游休闲集镇、17个福建省星级旅游村。
同时,我市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安溪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八马、云岭、国心绿谷等茶庄园、茶观光工厂;永春融合“拳、茶、醋、画”等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发展金牌旅游村大羽村、红色主题花石村、农业观光埔头村、南美回族特色村等乡村旅游精品;德化结合陶瓷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游线,逐步培育水口镇、佛岭村等乡村旅游品牌;洛江把生态旅游与农业观光相融合,形成虹山、河市、罗溪等乡村旅游品牌;惠安融入滨海风光、惠女民俗,发展崇武潮乐村、大岞惠女风情园等乡村休闲产品;晋江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发挥滨海观光、渔村民俗、革命传统教育、农业休闲优势,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金色产业“五色围头”。(记者 许雅玲 通讯员 黄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