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易地扶贫 搬迁 “搬”来幸福生活
南平,地处闽江之源,是福建地域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她犹如一块镶嵌在八闽大地上的翡翠,有“绿色金库、绿色屏障、绿色宝地”之美誉;
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养不活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南平就曾占了5个,贫困村351个。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更是人类向贫困宣战的一次伟大创举。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平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坚持高位谋划,高质量推进,将建设、服务、产业“三个规划”同步编制,宣传、帮扶、致富“三张牌”一起打,从源头破解“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的困境。
2016年以来,全市安置住房完成投资4.7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3644套,入住率100%,10261名搬迁群众全部挪出穷窝。其中,集中安置点97个、安置2100户5763人,分散安置1544户4498人,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现了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高位推动,啃下“硬骨头”
青山绿水间,水泥路像白丝带蜿蜒环绕;蓝天白云下,灰瓦白墙清新别致;房前庭院旁,草绿花红相映成趣;明沟暗渠里,浊水变清流汩汩流动;田园山林中,鸡鸭白鹭怡然自得……这,就是今日的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
昔日的小溪村,是偏僻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发展举步维艰。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和各部门的协作下,小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的小溪新村,街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读书室、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完善。村民高兴地说,全托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福,让大家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是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事关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和长远发展,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为全力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南平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将其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成立南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出台《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确保全面落实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和《南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将脱贫攻坚作为各县(市、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脱贫攻坚监管和各项责任传导落实到位。
——市发改委联合市扶贫办、教育局、民政局等十一家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住房安全、旧房拆除和就业帮扶等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一月一报、持续追踪”制度,按月收集汇总《南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摸底排查表》,印发《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完成了《南平市“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将扶贫工作纳入每年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报告。
——实时推送国家《“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指导督促各地更好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梳理编印了《南平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政策实用手册》《南平市精准扶贫政策指导手册》《南平市造福工程扶贫搬迁政策指导手册》等政策汇编,分发至各乡镇、行政村,从政策层面上大力推进全市扶贫搬迁工作。
与此同时,南平市结合实际,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重视发展”的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脱贫致富、防灾减灾、水土保持、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好群众“不愿搬”的问题;科学规划建设,解决“搬哪里”的问题;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解决“怎么建”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解决好群众“怎么处”的问题;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解决好群众“怎么富”的问题。
压实责任,打造精品工程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富屯溪畔的顺昌县大干镇灾后重建及易地扶贫搬迁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大里社区,一栋栋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电视信号、手机信号全覆盖,幼儿园、中小学、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实施易地搬迁造福工程的要求。我们要真正办好,不留死角,让山区的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实惠,使其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在大干镇党委书记张经政看来,实施易地搬迁造福工程是贫困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贫困乡村农民走出大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助推器”。
为此,大干镇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对大里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让新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同时,大里社区因地制宜抓好管理,推选产生了业主委员会、管委会以及各类群团组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点),形成了社区党建“1带5”工作模式,让群众住得舒心,住得放心。
大干镇大里社区是南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缩影。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科学施策,层层压实责任,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精品工程。
南平市严格责任落实机制、问题发现整改机制、考核问责机制,以100%的到户核对检查和“零容忍”态度对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部门通过核实再核实、排查再排查,对97个集中安置点和127个分散安置点,3644户易地搬迁户进行全面摸排,认真梳理内业资料,归类做好档案台账,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清退,确保“应搬尽搬”,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市发改委联合市扶贫办、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全市已建成的搬迁房进行全覆盖核查及“回头看”核查,所有问题面对面进行交办和督促整改到位,严守“四线”标准,坚持搬迁、复垦两不误,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如今,走进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一个个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崭新房屋,如同一道道靓丽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给如诗如画的闽北大地抹上了现代和幸福的色彩。
创新引领,搬出闽北特色
10日傍晚,在政和县铁山镇锦绣小区的新居室里,贫困户郑立标正在准备晚饭。
2017年,郑立标一家从偏远自然村下马山搬迁到铁山镇集中安置点锦绣小区,告别了那间住了22年的土房子。郑立标说,得益于江上村实施“党支部+合作社+科特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他在临江四季农场工作,妻子在江上村做保洁员,一家年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抓好党建“第一责任”与精准扶贫“一号工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易地搬迁致富路。
——在对贫困户逐户摸排劳动能力、就业意愿、产业发展意愿和教育、医疗等需求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积极开发安置点周围的产业发展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有产业发展意愿的2535户易地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符合条件的均享受产业发展资金、小额信贷等资金扶持。
——依托省精准就业扶贫监测系统、各类互联网供需服务平台等渠道推送就业岗位,鼓励辖区内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合作社、扶贫车间等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设置公益性岗位就业等,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对象2572人100%就业,有培训需求对象1189人100%培训。
——做好公共服务保障,全力做好搬迁户子女入学、就医管理服务,2020年6月底前,将符合参保条件的搬迁贫困户纳入低保兜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范畴,实现应保尽保。
尤其是2019年以来,南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的要求,创新推行机关联乡村促振兴、机关联社区促治理、机关联企业促发展、机关联商会促回归“四联四促”机制,从市县乡机关单位筛选出1695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创造力的党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实现全市1635个行政村(含346个贫困村)全覆盖;持续开展下派村支部书记工作,做到贫困村下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组织发动109家企业(商会)与115个村开展结对帮扶……
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搬”出了新天地、过上了新生活,一张张笑脸绽放在青山绿水中、幸福生活里。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南平将继续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大力推进“七销扶贫”、“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和激励性扶贫措施,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养殖业,依托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展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抓好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卢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