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气息与市井气息交织 泉州通政社区打造共治共享模式
暑假期间,孩子们在社区睦偶9号馆公共活动空间学习知识。 (通政社区供图)
“文武一条巷”——说的是位于中心市区中山路钟楼以南向西,东起中山中路,西止于会通巷的通政巷。再过不久,这条巷子将作为泉州古城29条背街小巷综合提升工程首批启动的巷子,率先动工。这条全长不足200米的巷子,人文气息与市井气息交织,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将成为古城里具有独特生活美学的巷子。
小巷里,大幸福。得益于泉州古城的保护提升,通政社区打造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为街巷居民的幸福指数持续“做加法”,通政社区已成为泉州古城高品质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记者 殷斯麒
历史遗存丰富 新潮民宿聚集
通政社区辖区虽仅约0.2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之丰富却令人惊叹,单通政巷不仅存有总督府邸遗迹和泉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小姐梳妆楼,还有百年祠堂传承泉州木偶文化。这里却又十分新潮,不大的社区里就有11家民宿,几乎包含了泉州古城里必打卡的特色民宿。
“我们社区的民宿风格迥异,龙玲阁是南洋别墅特色,上清楼是日式庭院和闽南大厝风格,总督府民宿主打名人故居体验,奎宿是白色的文艺风,西街行舍是高奢风,还有适合家庭住宿的三五小筑等,11家民宿各有特色,分布在通政巷、会通巷、奎霞巷等地。”通政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淑华介绍,以前社区里以中老年人居多,随着新业态的入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社区,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年轻血液的加入,让老街巷多了生机和活力。“以前西街行舍旁边有一块空地,社区居民都到那里倒垃圾。现在民宿多了,通过做工作,居民们提升了主人翁意识,开始自觉维护社区环境,垃圾都拿到指定地点或者给上门回收的卫生员,我们社区几条街巷现在都没有大的垃圾桶,居民自觉保持卫生整洁。”陈淑华说。
社区营造激活力 邻里的心更近了
已经80多岁的老吴是通政社区的吉他爱好者,今年以来,他跟一群社区的老伙伴组建了音乐小组,经常到通政巷的睦偶9号馆练习,吸引了不少粉丝。除了音乐小组,社区还有南音小组、广场舞小组等,社区居民们纷纷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有空了就聚集起来逗乐,邻里间交流多了、心更近了。
这样的变化来源于睦偶9号馆的诞生。这个两层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如今是免费的社区公共活动场所,专供大家举办各类活动。“以前没有这样的地方,大家集体活动少。现在有了活动场所,我们都很喜欢来,又能交流、又能弹奏。”老吴说。
“社区从2017年开始推进社区营造项目,根据居民的需求,社区拿出这个地方作为公共活动空间,让邻里们交流和活动。”陈淑华说,这里正好与泉州通政中心小学面对面,所以空间里还有四点半学堂,给等父母下班的孩子写作业、看书的地方。这里也是社区的暑期学堂,目前已经举办了南音、木偶等暑期班,社区的小孩都踊跃参与。
党员巷长制 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
见人见物见生活。通政社区目前有常住人口近2000人,很多居民从小就住在巷子里,与千百年留下的文物古迹为伴。为了创新社区治理,通政社区也成为最早设立巷长制的社区之一。
“我们巷子里有小学,在巷长的组织下成立护学岗,在上下学高峰期保障交通畅行有序。”通政社区党建工作人员陈宇说,上下学容易造成巷子拥堵,巷长组织家长和党员们做好错峰上下学的护航工作。此外,巷子里还设置“巷长议事厅”,专门解决各种纠纷和难题,还定期举办活动。
街巷提升工程即将启动,为做好群众工作,社区的几位巷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巷长都是社区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居民,这次综合提升工程要动工,巷长们进行入户调查和宣传,大家都非常支持,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社区街巷环境。”陈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