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经济加速回暖 城市美丽蝶变
中化乙烯项目动力中心煤仓(王胜 摄)
7月的泉州,生机勃发。13—14日,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在泉开展工作检查。泉州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良好势头。
中化乙烯 今年8月底陆续投产 将实现炼化一体化
放眼位于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的中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施工人员正在抗疫复工的战场上奋力前行、攻坚克难,全速推进项目建设,勾勒出泉州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画面。
中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是全省最大的在建化工项目,占地面积6500亩,在炼油上由1200万吨/年扩能到1500万吨/年的基础上,建设10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芳烃项目等17套装置,新建5个泊位及配套设施。
“泉州地区高温多雨,夏秋两季台风频繁,为此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提前策划,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调集精兵强将,科学组织,周密部署,在保证项目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按期实现各项施工节点,为安全、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省市县高度重视,园区管委会强化服务保障下,该项目计划今年8月底陆续投产。投产后,中化泉州石化将实现炼化一体化,增强企业盈利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带动福建及华东、华南地区石化中下游产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铁拓机械在洛江的新厂区。(林劲峰 摄)
铁拓机械 智能赋能经济 今年产值将达4亿元
作为洛江智能装备制造业和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铁拓机械有限公司正进入发展新阶段——由于原有的厂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不断扩张的产能,启动了“沥青搅拌设备生产”厂区项目建设,去年已建成投产。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高国强介绍,新厂区投入了3亿元进行建设和技术改造,引进了光纤激光切割机、机器人型材切割生产线等先进设备,组建成数控化智能化车间,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可年产250台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目前,企业生产的移动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和沥青混合料再生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稳居首位。
“我们去年的产值达3.3亿元,前年2亿多元,增长了30%多,今年预计将达到4个亿。”高国强说,依托互联网技术,铁拓还开发了远程服务系统平台,在线为客户提供产品监测、技术支持、故障检修等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并通过监测数据改进技术方向、制定市场销售策略。
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陈小阳 摄)
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 开放9个园区 惠及沿线30余万人
依山临江、环湾面海的泉州,绿意正悄悄渗透到每个细胞。沿着泉州母亲河顺流而下,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一期)——北滨江公园“五区十园”中的北峰园、白水营园、田安园、沉洲园、汀洲园、滨海园等9个园区已陆续建成开放,服务沿线市民30余万人,浦西园加紧扫尾,近期即将开放,沿线设有8座过街天桥,已建成5座,3座正在抓紧施工。
北滨江公园西起黄龙大桥,东至滨海公园,整治面积约3400亩,全长约18公里,与“山线”依托晋江水系、清源山脉,形成45公里的中心市区山水生态环线走廊。
“我们围绕‘留出城市空间、留住城市文化、留住乡愁’打造生态野趣、人文丰富的滨江公园。”对北滨江公园的亮点,项目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其一是有选择性地保留原生植被,尤其是保留了一段绵延5公里2000余亩的原生态龙眼林,为市民平添了几分穿林徐行的情趣。其二是对区域内及周边文物古迹进行普查,沿途古渡、古桥、古榕、闽南景观墙、古石板路、古寺庙等,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其三是充分考虑园区外部交通可达和内部贯通,让市民能够选择多种出行方式,在更短时间内到达公园;公园内设置健身场地、亲子空间,并在最好的观景位置打造百姓书房。
晋江第二体育中心(二体供图)
晋江第二体育中心 三大场馆完工 打造城市新地标
不久前,晋江第二体育中心顺利完成外景灯光调试。该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宛如水中的卵石,形成“海丝双蚌”的整体造型。以“碧海寻珠”为主题的夜景泛光照明效果,将夜色中的晋江第二体育中心装扮得美轮美奂。
该项目位于晋江市晋东新区,地处环泉州湾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353亩,建筑面积19.28万平方米,按照“三馆两区”进行布局,建有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运动员生活区和全民健身区。目前,三大场馆和全民健身区已全部完工。
走进体育馆,干净的墙体、明亮的地砖、齐全的功能室、国际化的配套设施……这一切让体育馆显得“高大上”。作为迄今全省最大的室内场馆,这里最多可容纳15203名观众,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可承办NBA标准篮球赛事,满足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国际单项职业赛事需要,此外还能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兼顾部分商业功能等。
未来,晋江第二体育中心不仅可承办各类重大赛事、活动,打造我省标准最高、专业最强、运营最活跃的国际赛事平台,还将成为展示“体育之城”魅力的新坐标,推动赛事经济与体育城市建设,实现“以赛兴城、以赛促产、以赛惠民”。
去年6月,作为泉州的新地标、新名片,位于市区东海片区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正式亮灯,迷人的灯光在夜里绽放,令东海片区的夜色更加撩人。(陈起拓 摄)
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最后一片“花瓣”明年绽放
海丝起点,文化起航。去年6月底,伴随泉州大剧院首演《马可·波罗》的开锣,由泉州大剧院、泉州科技与规划馆、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组成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即“四个花瓣”)正式亮灯,流光溢彩,令人惊艳。
“四大花瓣”位于泉州市行政中心轴线中段,项目总用地面积194亩,总建筑面积33.96万平方米,是泉州延续“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将打造成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
率先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的泉州大剧院,是目前闽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专业剧院。以“海丝乐章”为设计主题,建筑外立面设计和室内设计充分展示海洋元素叠浪与海面波光等设计元素,体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特点。它的落成标志着泉州市民拥有了一个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的“高雅艺术殿堂”,亦是泉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设施,成为泉州城市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第二片绽放的“花瓣”——泉州市图书馆的“米字格”外观十分抢眼,读者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起少儿时候练毛笔字的场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该馆主题设计为“知识浮岛”+“海丝书院”,设计藏书量达200万册,阅览座席2000余个,在装修布馆时充分将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融入其中。
此外,工人文化宫也于去年12月开始运营,科技与规划馆正在进行深化设计,力争明年10月对外开放。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梧林社区 供图)
梧林传统村落 引入体验业态 明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漫步在晋江新塘街道梧林传统村落,成片花海旁,一栋栋瑰丽多样的古厝洋楼造型各异。闽南古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一一呈现,让人仿佛走入一部近代闽南华侨史书。
梧林背靠石鼓山,面朝梧垵溪,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16年12月,梧林被住建部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中国传统村落梧林保护发展项目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该项目总范围1900亩,包含保护利用区、原住民区域、闽台田野风光区、梧桉溪绿化用地等。
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运营公司总经理宫琳娜看来,梧林的改造应让闽南文化、侨乡文化“触手可及”。“所以我们以‘体验’为核心,让群众感受到最传统闽南风味建筑的同时,参与到梧林的文化生活中来,满足未来人们城市度假的需求。”
目前,朝东楼及花海片区已对外开放,今年10月将以德鑨楼群、侨批馆等为重点,打造全新文旅体验业态,预计2021年下半年基本建成并整体运营。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梧林社区党支部结合“强基促稳”三年行动,按照“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充分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带动返乡青年及周边村民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石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试点以来出口货值超281亿元
“原来像个介绍人,要帮客商找合适的工厂下单,要找有出口资质的外贸公司,还要参与议价、担保、收付款等环节,现在在石狮服装城里,商户可以直接对接客人,我们服务好货物的组装拼柜就行。”石狮服装城一家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欧阳先生发现,自己的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转型。
外贸流程的彻底改变,源于2018年11月开始运行的石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这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搭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出口通道,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用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难题。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符合条件经营者在经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货值不超过15万美元的外贸出口产品,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市场采购有三个关键优势,税务环节,增值税免征不退,解决市场商户无票出口难题,杜绝虚开增值税发票;通关环节,实行简化归类申报和‘采购地申报、口岸验放’,解决小单、杂单报关难的问题;外汇环节,允许多主体收结汇,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据石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启动以来,石狮试点市场集聚区从事外贸的市场主体由试点前的1200多家增加到8000多家,市场入驻率从75%增加到92%,截至今年7月13日,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值达281.59亿元。
泉州市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优化调度 每年可增加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
泉州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2010年在金鸡拦河闸管理处设立全市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研发水资源动态管理系统,整合并入市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市防汛决策指挥系统通过水、雨、旱、风情、气象云图、雷达回波、台风动态、引导气流图、洪潮实况等动态实时信息的监测采集,为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持。
记者了解到,依托全市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可有效实现全市水资源联排联调,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汛期晋江下游防洪能力,有力保障全市防汛、供水安全。尤其是通过对晋江西溪和山美水库的优化调度,对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库实施月末最低控制水位制度,每年可增加水资源有效利用量1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新增一座大型水库。
(记者 许雅玲通讯员 杜智谋 许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