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隆德对口协作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扶贫工作组入户与当地居民交流。(受访者供图)
福州日报记者 蒋雅琛 谢星星 通讯员 陈建鋆 张存金 苏枫
“2016年我第一次来到隆德,那些素未谋面的乡亲们就让我有了亲近感,这是多年援宁干部在当地积累的口碑,也激励着我在这片土地用心用情帮扶。”
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作为闽宁协作的执行者和见证者,闽侯县委常委、隆德县委常委樊学双在颁奖现场分享了3年多来援宁的心得。
不止一个“樊学双”,2012年以来,三批闽侯挂职干部先后来到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通过“造血”式帮扶,推动协作走深走实。截至去年底,隆德县70个贫困村完全脱贫出列,10321户399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瞄准发展痛点“造血”
从没有产业支撑
到闽宁扶贫产业园
从隆德县城出发,沿312国道一路向西,闽宁扶贫产业园映入眼帘。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最突出的成果之一。
园区内,标准化产房鳞次栉比,现代化生产线加足马力,看天吃饭的农民成了朝九晚五的工人,一份稳定的收入带来的是勤劳致富的安全感。
这样的生活在2012年以前那是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
那一年,闽侯县第一批挂职干部陈祥波、陈海峰来到隆德。看到广阔的黄土地上,仍有近4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他们不禁发问:为什么贫困?没有产业支撑!
“隆德地处西安、银川、兰州三市的中心区域,在这里建设一个产业园,发展的‘血脉’就打通了,‘造血’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闽侯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祥波告诉记者。
这一想法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不谋而合。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谋划、设计、动工……两人还经常奔波于福建、上海、广州等地招商,探索以商招商、“筑巢”引商模式。不过两年,产业园从设想变为蓝图、设计图、施工图,还成功引进莆田企业家到隆德县投资兴业,并成立宁夏康业投资有限公司建设孵化园。2014年,两人挂职期满离开隆德时,产业园已有近40家企业入驻,并培育出固原市第一家出口企业,就近吸纳1500多名城乡人员务工,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
2016年,新一批挂职干部樊学双、林隽上岗。他们的到来,延续着前人“造血”的思路,这次改变的是黄土地常见的“土疙瘩”——马铃薯。
隆德平均海拔约2000米,土层深厚,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是马铃薯生长的绝佳区域。但喜人的丰收却让农户犯了难——种得好有什么用,卖不上价啊!
瞄准销售痛点,樊学双、林隽从福建引进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从此,马铃薯不再等着被收购,而是优雅地“走上”生产线,被加工成为粉条、粉丝等农副食品。“土疙瘩”变出新花样,不仅解决销路,还实现增收,成为人人捧在手心的“金豆豆”。
去年,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总产值2580万元,销售收入就有2270万元。
这还只是个开始,今年公司增资扩产的二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后一年能解决隆德10万吨~15万吨马铃薯的销路。“我们帮企业对接了永辉超市、海底捞、中石化等企业,今年销售额突破1个亿基本没问题!”樊学双说。
瞄准弱势群体“造血”
从“社会兜底一批”
变为“发展生产一批”
今年上半年,隆隆薯的销售额同比增加40%~50%!公司创始人辛宝同喜出望外地说:“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生存都难,取得这样的成绩,想都不敢想!”
隆隆薯是隆德县残疾人托养创业中心孵化的一家企业。2017年以来,福建援宁工作队隆德工作组聚焦残疾人脱贫攻坚难题,改造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创建电商合作社,打造残疾人的安居社区、康复基地和致富平台。辛宝同就是其中的致富带头人。
销售额中,市场化订单达到150万元,占比三分之一!这大大出乎工作组的意料:“去年我们花大力气搭平台、搞培训、谈订单,今年效果就出来了,隆隆薯向市场化迈出重要的一步,辛宝同和伙伴们已经可以独立对接维护客户,从‘五个一批’中的‘社会兜底一批’变为‘发展生产一批’。”
“工作组帮我们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在我们的心中种下自强不息的种子。我有信心,能把日子越过越好,带着更多人脱贫致富!”辛宝同说。
更令人兴奋的是,工作组实践出的“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隆德模式”还在宁夏全区推广,被国务院扶贫督查组作为典型经验向中国残联推荐。
在两县的共同努力下,隆德已建成残疾人托创中心4个,托养贫困重度残疾人224名,安置就业143名。电商合作社年销售农副产品超2000万元,利润500多万元,为全县239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186万元。
瞄准弱势群体“造血”,这也是工作组2012年以来坚持的思路。
8年前,陈祥波、陈海峰积极参与推动生态搬迁,帮助贫困村民突破大山的束缚,设施完善的新村成了他们新的归宿,位于城关镇的红崖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告别了世代依赖的土地,生计怎么保障?人造花扶贫车间在红崖社区建立起来。
“红崖社区多是劳动移民,我们因地制宜,在社区创办人造花扶贫车间。除此之外,还有砖雕、服装、鞋业、制茶等车间。”闽侯挂职干部朱小珊告诉记者,隆德县已建成39个扶贫车间,解决了830人在家门口的就业问题。
瞄准民生关切“造血”
从“苦瘠甲天下”
到美丽新隆德
上周,杨河乡30户村民危房改造的申请提交到了樊学双的案头。仔细批阅后,他马上转给当地住建部门落实。
危房改造资金哪里来?来自工作组坚实的后方——2000公里外的闽侯县。上到书记、县长,下到党员干部,大家全力筹集社会帮扶资金,为隆德的教育、住房、种养殖等事业运送“粮草”,为当地百姓的小康生活添砖加瓦。这不,就在上周,闽侯县党政代表团又一次去隆德“走亲戚”,再话共赢合作。
2012年以来,来自闽侯的帮扶资金连年增加,陈祥波、陈海峰、樊学双、林隽、朱小珊等挂职干部精打细算,一分一厘都花在刀刃上:实施水质不达标饮用水厂提升工程,隆德县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覆盖率100%,4.5万群众喝上了健康水;两县开展乡镇结对帮扶,并延伸到村一级,乡村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助学、送医活动频频开展,“乡村妈妈”爱心驿站建起来了,特色诊疗服务让更多患者受益……
一年又一年,一任接一任。一批批闽侯援宁干部将青春书写在隆德的黄土地上,一轮轮主官互访、联席会议不断深化两地产业合作、招商引资,“苦瘠甲天下”一步步蝶变成如今的美丽新隆德。
眼下,来自八闽首邑的理念、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等优势资源正在六盘山麓生根发芽。点对点、一对一,帮扶机制正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延伸,闽侯隆德对口协作不断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