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为原址保护历史建筑“让路 复园里1号活化利用的背后故事
复园里1号人气旺。记者 吴晖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7日,一场主题为“界”的展览与活动在仓山历史建筑复园里1号一楼举行,现场有前期组织的亲子登山活动图片展,还有“冲破障碍”互动活动等。尽管下着雨,但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孩子依然络绎不绝,“复园里1号定期举办活动,参与性、互动性强,成了我们的打卡热点”。
沿着设在楼外的台阶上到二楼,另一幅景象呈现在眼前: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在阅读区翻阅图书,或在休闲区边啜着饮料边低声交谈……复园里1号的主要经营者阿浠则在旁撸着附近孩子送来的小奶猫。
记者了解到,如今热闹的复园里1号,不仅经历了复原和重建,而且还有一段“险些被迁移现原址保护”的故事。
为复园“复原”
筹集30万耗时一年修复
阿浠是一名90后的福州女孩,2015年,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租下了复园里1号。
记者看到,复园里1号的红砖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复”字。阿浠说,这些年来,她见过太多建筑外墙上被画了个圈,里面写着“拆”字。而她和伙伴们想做和正在做的,就是一些有意义的建筑的复原和重建。
说起复园里1号复原前的情景,阿浠说简直不堪回首:屋里堆积了10多年未清理的垃圾,又脏又臭,楼内不少木构件损坏,房梁倒塌……阿浠和伙伴们集资30多万元,花了近一年进行修复,并最大程度保存了老房子的历史信息与风貌。修复后的老房子保留了“复园里1号”称谓,与老房子“户籍”地址保持了高度一致。红砖、灰瓦、宝蓝色百叶窗等,更是让人们轻易就能找到其历史记忆。
阿浠指着红砖墙上大大的“复”字告诉记者:“需要复原的不仅仅是建筑,比建筑更该复原的是新与旧的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修复后的复园里1号成了推动社区创新活动的平台:“复园家宴”以有偿形式邀请附近居民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准备一餐地道的福州家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交流;带领大家探访“复园里的一角”,寻找此地的植物……
7日,仓山第二中心小学学生张林的妈妈告诉记者:“平时双休日或寒暑假,若孩子不在家,上这来找人,准错不了。”
复园路启动改造
多座历史建筑面临迁建
复园里1号风生水起之时,传来了复园路要拓宽改造的消息,根据最初的规划,延伸、拓宽后的复园路,道路等级将提升为城市次干道,沿线多座历史建筑将面临拆除或迁建,其中就包括由保护规划确定为历史建筑的复园里1号等(将整体架落迁移至别处)。
复园路起于上三路与首山路交叉口,向东延伸至市少体校门口,与公园路相连。周边分布多所学校,如福州九中、福州十六中、仓山小学、麦顶小学等,复园路是沿线居民、师生日常出行的最主要通道,由于道路狭小,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此外,复园路沿线的雨污管道缺失,雨天经常积涝;沿线民房的各类搭盖十分常见,因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整治。同时,复园路处在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内,道路现状不仅难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也与历史风貌区定位不相匹配。因此,市里决定启动复园路改造。
施工单位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将道路拓宽为30米左右,在道路规划时,尽量规避这些建筑,但处于新道路规划范围内的复园里1号等,地势低洼,建筑质量不容乐观,予以整体架落迁移;二是给历史建筑让路,对复园里1号原址保护;在满足基本交通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将复园路由片区交通干道调整为历史风貌区区间道路,并按此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完善。
多方现场踏勘
决定“给历史建筑让路”
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逐栋踏勘复园路周边文物和历史建筑,并召开现场办公会,最终决定“给历史建筑让路”,对复园里1号等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并将复园路由“交通片区干道”调整为“历史风貌区区间道路”。
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政府于去年印发了《关于规范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管理的意见(试行)》,根据《意见》,历史建筑实行原址保护,因公共利益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的,在规划管理环节,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报批。
7日记者从市名城委了解到,福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系统现已启用,除了全市已公布的635处历史建筑外,还有1100多处古建筑被纳入该系统,相关档案信息一目了然,包括建筑档案、现状信息、规划信息、工程档案、巡查记录、图片信息等。
上述负责人表示:“从普查认定,到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等,历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均纳入系统,大大提高了监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