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永定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初显
东南网6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敏)走进龙岩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流水潺潺,古民居错落有致。“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红色资源、土地等资本入股公司的西陂村村民从中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1.9万元。”高陂镇党委书记温福英说。
一切从改革出发。2018年,永定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两年来,永定区全面完成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资产折股量化、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工作,同时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找准发展途径。去年,永定区村集体总收入1.87亿元,比2018年增加3588.3万元。
摸清家底,集体资产明晰
“去年村集体总收入达151万元,在全区名列前茅,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永定区凤城街道大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童锋感慨地说。
大园社区是国家重点工程棉花滩水电站的首期移民社区之一,1998年整村迁入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凤城街道练坑安置点,全社区有18个居民小组2262人。移民初期,社区利用扶持资金积累了不少集体资产,但之后由于集体资产家底不清,村民对此意见大。
2018年开启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大园社区的改变出现了契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让村民分享改革成果,是此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巫煌星说。
清产核资,成为大园社区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为了精准开展清产核资,永定区聘请了7家会计师事务所全程参与指导各村(社区)的清理核对。最终,成功核算出所属大园社区的集体资产总额477.69万元,耕地总面积175.33亩,集体林地8898.1亩。
摸清家底,让糊涂账成为清楚账。巫煌星说,通过对永定区农村所有的公共用地进行重新丈量,对所有债权、债务再次核对,对所有残缺台账进行比对补全,一改过去管理混乱、建账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把原先失管脱管的资源又重新纳入管理。
“许多乡镇(村)在此次清理中,都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永定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站长王晓康告诉记者,永定区农村集体财产由改革前的3.7亿元增加到目前的7.2亿元。
合理分配,集体成员得利
家底摸清了,集体成员身份的认定成为下一个矛盾交织的难点。
“我们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各项文件和意见进行法律指导,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巫煌星说,永定区制定出台了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明确成员界定标准46种情形和成员身份确认10个步骤,解决了“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两头占”“两头空”现象。
随着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如何将集体收益合理分配成为工作重点。童锋介绍,大园社区通过走访入户、与老同志座谈等方式,沿用各村民小组先前已形成使用的合理分配方案,同时改革创新将登记的3种经营性资产类型对应的3种折股量化方案,将集体收益分配权折股到人、确股到户、按户分红。
“全家4口人,折算的股权为2.794股。去年根据集体资产的平均收益测算,一股约190元,我们家分得530.86元。”算起去年的分红账,社区居民温礼华很是清楚。去年,大园社区村集体总收入151万元,其中用于分红达33.7万元,创下新高。
“我们在股权量化、股权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赋予村民更充分的财产权利,把村里的集体资产由少数人说了算变成大伙说了算。”王晓康说。目前,永定区有经营性资产的139个村(居)全部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折股量化总计50.39万股,股本总额1.07亿元。
因地制宜,村民成为股东
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探索发展股份合作的不同形式和途径,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
在高陂镇西陂村,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古民居。不远处的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项目现场,挖掘机声音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去年,该村吸引游客20万人,村民人均收入超1.9万元。
温福英介绍,当地投资1311万元建设15个重点项目,致力于将西陂打造成旅游样板村。为了盘活资产做大乡村旅游“蛋糕”,去年该镇成立了福建省客家红信旅游发展公司,西陂村以红色资源、土地、古村落等资产形式入股公司,每年公司收益按占股比例分给村民。“此举既推进了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也让村民参与其中,收入得以增加。”温福英说。
通过党支部把方向、村委会管事务、股份经济合作社抓发展,对集体经营性资产和资源进行折股量化,高陂镇48726名群众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共同享有近2500万元的集体资产及其经营带来的收入分红。
如今,以改革为契机,永定区依托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系统,强化资金扶持,推动产业发展,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同时,打造“一村一品”,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