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楼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彩绘玻璃。(鼓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 通讯员 彭辉
作为闽都文化的发源地,鼓楼在2200多年历史长河中,沉淀出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包括闽剧、花灯、香店拳、闽派古琴等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迎接第44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近年来,鼓楼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时代特色,用这些传统文化基因展示闽都文化、讲述鼓楼故事。
挖掘记忆 在保护中巩固
茉莉吐芳、凝脂吸香,在一次次窨提之间,收获古法茉莉花膏。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艺传承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调香师郭斌介绍,这是一门古老昂贵、濒危珍稀又繁复耗时的手工制作技术,核心是冷吸法。
“早在青铜器时代,古人就知道油脂吸香的原理。” 郭斌说,他于1993年开始拾起冷吸法这项传统工艺,经过12道工序、36次窨制,让凝脂吸收花香和活性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最终制成天然环保的茉莉花膏。
两年前,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正在参评省级非遗项目。
鼓楼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益于对非遗挖掘的重视。目前,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九大类60项,其中入选国家级项目的有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省级项目自然门武术、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禅和曲等14项,市级项目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艺、福州髹漆全皮箱制作技艺、中药临方炮制等13项。
为巩固保护成果,鼓楼区政府将非遗评审作为常态化工作,紧抓区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评审,并积极对接省市开展省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评选。
融入时代 在传承中发展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延续离不开传承人。在鼓楼,现有5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传习活动中让非遗绝活与时俱进。
福州三山民乐团团长陈森是禅和曲传承人,年过八旬的他钟情禅和曲已经60多年了。“禅和曲是集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音乐,源于福州城区,流传于厦门、广州、北京及台湾等地,已有100多年历史。” 陈森介绍,经过历代艺人加工、提炼,禅和曲成为极具福州地方韵味的民间音乐,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森珍藏着一本手写旧乐谱,记录了200首福州禅和曲,去年从中新整理了《七段锦》《一柱清香》《天花散》等8首禅和曲,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进行配器,展现“古韵新声”。“在三坊七巷首次亮相时,现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 陈森说,如今的禅和曲在演奏中还融入了大提琴、琵琶等多元化乐器,让听众更好地品味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闽都韵律。
为了让古老的禅和曲在新一代民乐人手中发扬光大,鼓楼为禅和曲爱好者提供了练场所,还设立了鼓楼第五中心小学禅和曲传承基地,将禅和曲通过校园音乐课传授给学生。
目前,鼓楼共有13个非遗示范基地,开展非遗基地和非遗传习所的评选工作,并组织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今年,鼓楼将在全区31所中小学推进“一校一非遗、人手一非遗”活动,切实把非遗文化传给广大青少年。
走进生活 在共享中推广
日前,中国首家金鱼博物馆——国潮金鱼博物馆在三坊七巷塔巷79号正式动工,计划7月开馆。作为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该馆将传承和发展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同时向大众展览国内外精品金鱼100余种。
“福州金鱼有五六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西湖公园开始养金鱼,由‘福州传统金鱼培育技艺传人’叶其昌负责培育传承。”国潮金鱼品牌中心负责人郑婷说,业界有“世界金鱼看中国,中国金鱼看福州”的说法,因此他们将福州金鱼作为国潮进行推广。
“我们以福州兰寿金鱼为原型设计IP形象,取名为‘福寿’。” 郑婷表示,在国内外各个城市的巡展活动中,“福寿”可以直观地宣扬福州金鱼文化,目前还衍生了表情包和文创产品,走进市场、走进生活。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的关键。为扩大非遗影响力,让更多市民群众参与非遗活动,鼓楼区依托海峡民俗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春音乐会等平台,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公园、进古厝、进剧场等活动,日常开放鼓楼区非遗互动体验厅,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