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释放蓝色海洋新动能 争当“海上福州”排头兵
“振渔1号”海水鱼养殖平台。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庄永强 杨莹 林文婧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早在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率先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连江主动对接“海上福州”建设,奏响波澜壮阔的蓝色乐章: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助推现代渔业升级,以申远新材料为龙头的临港产业群挺起发展“脊梁”,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激活沉睡的海洋资本……沿着238公里长的海岸线,连江处处涌动着海洋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现代渔业升级
挖潜掘金深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连江海域面积达3112平方公里,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在鲍鱼、海带养殖方面全国领先。有此得天独厚的优势,连江举全县之力打好渔业牌,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渔业机械化革命。
2018年10月,“海上福州”建设重点项目——全国首台鲍鱼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启用,标志着鲍鱼从人工养殖迈向机械化养殖时代,全面开启向外海养殖探索的步伐。该平台实现饵料投放和输送、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仅需二三人即可实现年产鲍鱼20吨。
去年4月下旬,“振渔1号”海水鱼养殖平台下水试验。该平台是国内首部深远海自动旋转海水鱼类养殖专用网箱,设计年产优质商品海水鱼100吨,可在水深50米的海域作业。
去年7月,由福船集团和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福鲍1号”抵达连江苔菉镇东洛岛海域,进行锚固工作。这个总长37.25米、型宽33.2米、型深8.1米的海上“巨无霸”,设计布置鲍鱼养殖箱15000多个,可年产鲍鱼约38吨。
“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相继启用,开拓了全省海洋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也为中国渔业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论证。
去年6月,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为连江全力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远洋渔业集散地又打开一扇门。
【故事点击】
深海养殖
鼓了“钱袋子” 美了海岸线
连江渔民靠海吃海,不过“吃法”与以前大不一样。
若要细问这吃法,与海打交道20多年的定海村渔民许福安会告诉你:从“面朝海水背朝天”的传统式养殖,到手机终端即可监测的智慧养殖平台;从讨海为生的“弄潮儿”,到小洋楼矗立的“智慧渔民”。
春日的暖阳洒在定海湾的海面上,一大早,许福安就和助手驾着小船来到距离岸边约2公里的龙翁屿附近海域,登上长60米、宽30米、形似橄榄的“振渔1号”,查看鱼群成长情况。
“投入2万多尾大黄鱼,养了11个月,已经卖出去一批。每公斤成本价约40元,深海养殖后每公斤售价约160元,全部卖出去净利润约100万元。”许福安说,深海水流交换好,大黄鱼可以多游动“健身”,比近海渔排和网箱养殖的肉质更细嫩紧实,颇受市场青睐,“除了吸引我省客商,北京、上海、江西等地客商也慕名而来”。
许福安介绍,“振渔1号”可定时自动转动晒网,解决了困扰渔民上百年的海上养殖附着物难题;可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所有数据可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上,能节省70%的人力。同时,深海养殖让鱼存活率提高10%以上。
隔海远眺,定海湾的另一侧,阵阵海风带着蓬勃朝气,一座海上福州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和宜游宜居宜业特色小镇正在兴建。发展离岸养殖后,连江得以腾出更多空间和精力重塑近海海域生态。
“随着海岸线越来越美,我们会更热情地邀请外地客人留下来。”定海村村民比从前更有自信了。
临港产业成链
助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海是我们辽阔的地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这一优势,也不能搞成单一的开发,而是通过综合开发,形成大产业优势。
近年来,连江县坚持港口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可门港稳步迈向年吞吐量亿吨、产业集群千亿元的东方大港。
可门港,占福建省可建大型港口岸线的四分之一。可门口水道的平均水深在30米以上、最深处达80米,天然水深可全天候通航10万吨~4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船舶。
可门港拥有广阔陆域——港区腹地可用于规划的面积达4万亩,这是吸引500强企业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
广阔的港口腹地上,港口物流产业、能源电力产业、新材料产业“三箭齐发”——以可门港物流等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物流集群、以华电可门火电等为支柱的能源电力产业集群、以申远新材料为龙头的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作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生产基地,申远新材料一期项目自2017年底投产以来,逐步打通形成“环己酮—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链,为连江“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提供强大引擎,也为加快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注入新动力。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可门经济开发区围绕申远这一龙头,以商招商、强链补链,成效显著——恒捷差别化纤维、申马环己酮、工业气体等相关项目接连落地,不断向上下游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
去年,申远新材料一期项目实现产值破百亿元的目标(含合盛气体),逆势增长,可门新材料产业链条孕育着超过200亿元的强劲增长极。这意味着,从一根尼龙绳起步的申远,将为连江海洋临港产业发展掀开崭新篇章。
【故事点击】
背靠大港
申远新材料加速布局上下游产业
走进可门经济开发区,处处感受到临港产业的勃兴。
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公司4号及5号泊位已恢复繁忙的接卸作业场景。记者通过可门港物流公司的中控室看到,堆场里堆满铁矿石,卡车穿梭其间,斗轮机不间断作业,截至3月底累计吞吐量达360万吨。
同样干得热火朝天的还有申马项目。申马一期20万吨环己酮项目克服疫情影响,于3月初正式投产。紧随其后,在连江县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申马二期扩建年产20万吨环己酮项目正式开工。
“经过优化,现在我们产能更加稳定、生产更加安全,准备年底前完成土建工作,预计明年底投产。”福建申马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国耀介绍,申马二期项目实施后,总产量增至每年40万吨,可为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装置提供原料。
“主船”引领,百舸争流。申马二期正式开工,标志着以申远新材料公司为龙头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已全面向上下游产业发展。
激活生态产品
“钱景”前景并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若要问连江县最“贵”的生态资源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海——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是陆地的2.7倍。
2018年,连江成为我省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
棋局已布好,落子还要靠创新。近年来,连江县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成全国首创的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定点、定量核算,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连江评估出海洋水域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2万亿元。
如何激活这沉睡的2万亿资本?连江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渔民”运作机制,构建“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改革“连江模式”,形成企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节支和集体收入增长的多方共赢格局。
去年10月,连江“资源—资产—资本”的海洋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模式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典型经验。
【故事点击】
同一片海 不一样的资本
连江黄岐大建村海域面积近100公顷,鲍鱼养殖户共150多户,每年鲍鱼产值达1.6亿元。
去年2月底,大建村村民张本忠领到水域滩涂养殖证,是全省第一个领证的鲍鱼养殖户。
这本证用途很广:它是养殖户的“身份证”——告别了无证养殖的历史;海域使用金的“凭证”——养殖户办理此证需缴纳海域使用金;鲍鱼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追溯到鲍鱼原产地等信息;金融政策的“凭证”——养殖户可凭此证获得更多惠农贷款。
一年过去了,大建村的养殖证从50本增至135本。“推行养殖证后,大建村养殖户贷款利息每年至少可以节省150万元。”大建村党总支书记郑尚杰说。
在黄岐半岛黄湾屿附近,人工海藻场项目同样令人期待。项目涉及海域面积5125亩,计划将人工鱼礁沉入海底,形成立体生态养殖。
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开展前,这块海域估价只有3000元/亩,如今估价约7000元/亩,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连江支行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评估确认。
“海域价值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额度的主要依据。这意味着,海域使用权相当于房子,准许抵押。”连江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打破了此前必须与固定资产捆绑抵押的历史,为连江向海进军“松绑”。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先期提供给人工海藻场项目企业6年期授信贷款1100万元,用于项目一期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