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城建设第三年:建设紧锣密鼓 新城日新月异
建设中的滨海新城中国VR中心总部大厦。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今年是滨海新城启动建设第三年。伴随“东进南下 福州向海”的号角,滨海新城各项建设扎实推进,新城形象日新月异:各项民生配套设施相继动建,大数据、健康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一张宏伟蓝图正逐渐变为现实。
基础配套日益完善
走进滨海新城,只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货车往来穿梭,展现蓬勃生机。在福州滨海新城第四小学施工现场,工人测温登记后,有序进入工地,工地内,已封顶的6栋楼矗立,工人在脚手架上忙碌进行外立面施工。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严格的疫情防控准备,目前工人基本到位,各项施工有序推进,项目计划今年9月竣工投用。作为滨海新城安置房四期及周边村居的教育配套,这所小学共设36个班级。
福州滨海新城第四小学建设快马加鞭,折射出滨海新城基础配套的日益完善。如今的滨海新城正向高水平的教育之路迈进:融侨赛德伯国际双语学校、福州三中滨海校区和福州滨海学校均已建成招生。
医疗与教育齐头并进。滨海新城综合医院也在加快进行外立面落架及砌体工程,将于年底竣工。项目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福建医大附一医院强强联手、共同领办,总规划1500张床位。
安置房和公共文化配套建设也按下快进键。滨海新城安置房一期(碧海银滩花园)顺利回迁,紧追一期步伐,滨海新城安置房二、三、四期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滨海新城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装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数字福船”扬帆起航
从塔吊如云到高楼林立,一座先行先试的创新之城、云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之城已腾“云”驾“物”而起,矗立于东海之滨。
东湖畔,一艘“数字福船”扬帆起航——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早已建成投用,成为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分会场。
走进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福建贝瑞和康数字生命产业园一期项目三栋崭新研发楼屹立眼前,项目二期建设正在推进。产业园将通过云计算、基因测序、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覆盖产、学、研、资四大板块的生态系统。
在360产业园现场,大型货车进进出出,工人捆扎钢筋,现场热火朝天。项目建成后,360旗下金融、安全、健康、互联网、产业基金等多板块将入驻,并且带动金融、安全等产业上下游企业汇聚。
大数据是滨海新城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和省级“政务云”“商务云”等一批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引进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三大运营商、奇虎360、贝瑞和康、比特大陆等一批龙头大数据企业纷纷入驻。
截至目前,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吸引358家企业注册(入驻),注册总资本约384亿元,临空经济区形成240家以上规上企业的规模。
生态之城加速形成
驱车行驶在滨海新城,成片的防护林郁郁葱葱。滨海新城防护林不仅是绿色天然屏障,也是景观工程。目前滨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观带(防护林)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一期项目,总长11.8公里,建设规模4310亩。
公园增添了新城生态底色。东湖湖水碧波荡漾、水草摇曳,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依托东湖而建的东湖湿地公园,是滨海海陆交界的生态核心。
放眼望去,一片黄土的园地现已铺上了“绿毯”,乔木踩着各自的节奏生长,有的还在暗暗扎根蓄力,有的早已新叶满枝头。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目前乔木基本种植完成,春节期间工地还特意安排专人值班,做好苗木养护工作,眼前这些裸露着的土地,将等工人平整后种上灌木和其他地被植物。目前项目部正快马加鞭推进施工,力争在4月底基本完成项目建设。
除苗木种植之外,东湖湿地公园一期的退塘还湿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在园区的“最高点”,小山丘上的亭子已经搭建起来,一面是成片迎风招展的树木,另一面是边坡规整的大小水塘。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水塘的边坡上将撒种一些花草,而水塘的堤坝后期将打通与外湖连接,回归自然,逐步恢复沼泽湿地具有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一个以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闽江口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湖湿地公园、海蚌自然保护区和“大海、阳光、沙滩”资源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构筑“显山、露水、透绿、亲海”生态格局的新城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