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暖流涌向福州抗疫一线工作人员
青年志愿者为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提供免费“上门 理发服务”。 记者 邹家骅摄
福州日报记者组
17日下午,团市委联合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海峡美发美容医疗产业联合会推出为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义务上门理发志愿服务。首批10名青年理发师志愿者来到市疾控中心,短短一下午便为60多名工作人员理了发。
“一线工作特别忙,很难抽出时间去理发,而且街上的理发店也没开门。青年志愿者上门帮我理发,人都显得精神多了。”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刘祥铨高兴地说。
连日来,福州各部门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服务送保障送“弹药”,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为“白衣战士” 做好后勤服务
忙碌多日,理发成了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刚需”。“本来报名来接受服务的只有20多人,结果现场一下就来了60多人,还好我们的理发师手艺不错,圆满完成了任务。”团市委领导说,近日还将组织志愿者前往市中医院等医疗单位为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义务理发。
交通部门也组织了百辆出租车组成保障突击队,接送医务人员。这项服务自2月13日启动,第一位乘客是福州肺科医院的王医生。“感谢运输部门为我们想得这样周到。”王医生说。而作为第一个向公司递交请战书的华榕出租车司机王忠连也感慨地说:“想到医务人员为救治病人劳碌奔波,就十分感动。我们到不了前方,在后方尽己所能做好服务是应该的。”
“出行保障突击队的司机招募得到了热烈响应,仅1小时就选拔了100名司机、100辆出租车,至今已为2069名医务人员及家属提供通勤、应急任务等全天候出行服务。”市道运中心出租车科相关负责人说。突击队还成立了党员先锋岗,设立24小时保障用车热线,确保在20分钟内抵达指定地点接送,车内还免费提供面包、牛奶等,为医务人员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我市多个县(市)区新阶联人士也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关心爱护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福清“温暖小队”送去了“抗疫茶”;闽侯新阶联人士向县医院、县公安局一线防疫工作人员送去拌面、炖品、鸡蛋等物资;连江新阶联采购了口罩、保温杯、焖烧杯等物资送到志愿者抗疫值班点。
多重保障送给 一线医务工作者
市总工会广泛慰问全市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截至目前全市工会已为86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放慰问款物共计152.2万元,慰问340名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发放慰问金68万元。市总工会机关志愿者服务队近百名志愿者正密切与各医疗机构对接,为下一轮精细化慰问做准备。
“我们还将新冠肺炎职工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纳入福州市职工温暖工程特别救助补助范围。一线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获一次性补助3万元;其直系亲属感染新冠肺炎的,每人可获一次性补助0.5万元。这项申请补助可走绿色通道,从申请到获得补助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市总工会领导说。
市妇联也联合中国人寿福州分公司,为支援湖北女医务人员(含男医务人员的直系女性家属)和本市防疫一线重点女医务人员(男医务人员的直系女性家属)推出“福州市女性安康特别险”,保险对象从原定的452人扩大到了615人。“这份保险单人最高保额为30万元,其中女性‘四癌’全年最高保额10万元、新冠肺炎最高保额10万元、意外险最高保额10万元。”市妇联领导说。
备足“弹药” 齐心抗疫心不慌
为了让在一线抗疫的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各行业都行动起来了。
“环卫工人每天与许多居民打交道,还要接触使用过的口罩等各类垃圾,做好防护十分关键。”市环卫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为全市1.3万名环卫工人备足了“弹药”。在台江区从事垃圾收运的福州金顺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员工林志雄说,环卫部门和公司每日提供口罩、手套、消毒水等防护装备,工作起来心不慌了。
作为城区首批开复工项目之一,二环路金鸡山隧道拓宽改造鹤林高架桥改造工程正有序展开。“多亏市城乡建设局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立即为工地调配了满足开工需求的口罩用量,为项目撑起了‘保护伞’。”项目负责人郭孔毅说。据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分批筹集到8万多个口罩,正根据开复工计划,精准发放至各工地,让一线施工管理人员安心攻坚。
市房管局自17日起,将把5万只口罩陆续送到全市1000多家物业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手上。“我市出台一系列出行管控规定后,物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风险都有所上升。”市房管局物业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第二批5万个口罩也正在调配中。
还有无数社区工作人员也坚守联防联控第一线,他们同样被大家惦记着。14日,仓山区13名镇(街)组织干事从仓山区委组织部领到5000个口罩和400瓶医用酒精、消毒液。台江区委统战部、区工信局分别为奋斗社区捐赠了一次性口罩、消毒水、额温枪;台江区卫健局为浦东社区赠送了额温枪;台西管委会挂钩联系干部向保兴社区捐赠口罩、消毒水;义洲街道收到了台江区商务局调拨的口罩,还有福建土土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福建百年万嘉超市管理有限公司送来的口罩、额温枪……
“打仗没弹药可不行,一线工作人员请放心,你们的需要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各界人士发出这样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