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加快推进“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工程
海峡网12月10日讯 (闽西新闻网记者 李吉湖 程璧晖 曾燕福)昨日,在省重点项目——漳平市城西片区湖库水系综合治理(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扒渣机、排风机等大型机械设备齐头并进,工人们加紧进行隧洞挖掘,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项目副总工程师王志刚介绍,“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工程是漳平城区有史以来实施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既能防治山洪又能生态补水,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
何为“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漳平市为何要建设“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工程?
据了解,我省第二大河——九龙江的北溪自西向东横穿漳平城区,将其分为北岸和南岸城区,北岸城区是漳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旧城区,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学校、铁路等重要部门和设施分布于此。北岸城区集水面积28.7平方千米,鹰厦铁路穿城而过,将北岸城区又分为城西片和城东片较为独立河流水系,其中城西片集水面积14.9平方千米,主要有长北坑溪、菜坑溪、灯笼坑溪等三条河流。
一方面,菜坑溪流域面积仅有9.5平方千米,集水面积大,洪峰流量大,大部分河段过流能力远小于菜坑溪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亦小于其2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发生暴雨时,山洪进入城区,受菜坑溪河道行洪能力限制,洪水漫溢出河道,淹没菜坑溪沿河两岸居民地。另一方面,城区发生暴雨时往往九龙江北溪亦发生较大洪水,受外江洪水顶托,内涝无法顺畅排入九龙江,加剧了城区内涝淹没程度。如,2010年6月15日洪水,漳平北岸中心城区受淹严重,菁华广场附近居民地严重受淹,淹没水深超过1米,局部区域淹没水深达3—4米。
“高水高排,顾名思义在地面高程高于洪水位的区域,利用自身排水优势,自流导入高处的排水干渠而不经主城区。”漳平市水利局局长叶盛寿说,为破解水患,解决城区洪水内涝问题,漳平通过实施“高水高排与生态补水”工程以提高城区排洪排涝标准。除此之外,漳平市未来作为龙岩市副中心城市、滨江生态工贸城市,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行山洪防治和生态补水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
据悉,该项目是聚防汛排涝、河湖田水系联通、生态补水、湿地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分城东片和城西片,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项目于去年4月开工,工期分别为两年和三年。其中,城东片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截洪坝工程、进水口工程、排洪洞工程、东坑溪河道整治工程等;城西片工程建设项目包括滞洪湖、排洪隧洞、进出口控制闸、排洪涵洞各一座等。城西项目通过改造漳平市演艺中心对面天然湖库作景观湖兼滞洪湖,同时在福满北路改造天然湖作生态补水湖,将长北坑溪及菜坑溪洪水通过高排隧洞排至九龙江,同时兴建生态补水提升泵站,利用排洪隧洞及放水管道作为改善城区内河水质的引水通道,进一步改善内河水环境、生态和景观。
“搞水利,并非只为水之利,更为人之利。我们将跳出水利搞水利,更加注重水利安全与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的结合。”叶盛寿介绍,项目实施后,漳平市城西片区山洪在高地拦截后直接排入九龙江,实现高水高排,大幅度降低进入城区的洪峰流量,大大减轻城区的内涝压力,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城市内河菜坑溪防山洪、排涝标准,确保城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同时,通过河湖田水系联通、生态补水、湿地景观等工程措施,将大大提高整个漳平市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