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武夷蝶变:以生态立市 用文化破题

2019-12-02 09:39:08 来源:福建日报

武夷山以生态立市、用文化破题,多年来特别是申遗成功20年来,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武夷蝶变

海峡网12月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蔡锦生)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在世纪之交跨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第23处、我国第4处世界双遗产地。

昨日,武夷山举行申报双世遗成功20周年、撤县建市30周年纪念活动。武夷山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为申遗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重聚武夷山下,忆申遗往事,话发展蓝图。

由中国走向世界,这是“双世遗”带给武夷山的历史机遇。20年来,围绕自然和人文两项核心资源,武夷山擦亮“双世遗”品牌,走生态立市、文化兴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立市,永恒不变的“指挥棒”

1993年,已获得数项“国字号”招牌的武夷山决定向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迈进,申报自然和文化“双世遗”,开启长达6年的“世纪赶考”。1999年3月,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莫洛伊对武夷山申遗进行验收,在考察武夷山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及西汉闽粤王城遗址,并详细了解武夷山的自然、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管理情况后,他高度评价“武夷山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

武夷山能够获得世界权威专家的认可,跻身世界名山大川行列,与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上世纪50到70年代,武夷山资源无序开发曾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1979年,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从那时起,武夷山握紧生态保护的“接力棒”,选准与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旅游、茶叶等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一跃成为武夷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守护来之不易的‘双世遗’品牌,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武夷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继文说,为给武夷山的绿水青山谋永续发展,武夷山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现状“量体裁衣”,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产业项目实行严格评估把关。

2016年,武夷山被列入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规划面积1001.41平方公里,由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统筹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合理利用。2018年,针对违法违规毁林种茶乱象,武夷山打响“茶山整治”攻坚战,累计整治非法开垦茶山2.9万亩,复绿造林2.4万亩。

“我们采用‘10%面积的生态产业发展,换取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模式,支持武夷山发展壮大生态产业,解决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黄智敏说。

星村镇位于九曲溪上游,“双世遗”地核心区,全镇540平方公里处于国家公园范围内。率先开展茶山整治后,如今星村镇随处可见“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远离化肥农药、施用有机肥”的生态茶园。“现在茶叶市场比的是质而不是量,如果没有品质作口碑,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老茶农郑旺宝在星村做茶43年,每到采茶季,他家300亩生态茶山都会吸引茶客前来寻茶体验,亲眼见证茶园生态。“近年来,我们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大前提,引导茶农通过提升茶叶品质,延长产业链的方式,向品质和市场要效益。”星村镇镇长曾智敏说,如今星村生态茶园面积6.35万亩,茶企1500多家,年产值可达8亿元。

在武夷山,生态自然资源禀赋正逐步转化为经济民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武夷山全市森林覆盖率80.46%,主要流域水质全优,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优势,全市构建旅游、茶产业、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为主导的“4+X”现代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实施绿色产业项目125个、总投资122.6亿元,让武夷山真正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共有同享”。

文化破题,全域旅游正扬帆

申遗成功后,武夷山声名鹊起,2000年景区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收入6960.78万元,较1998年增长169.2%,武夷山旅游业实现巨大跨越。

然而,作为山岳型景区,武夷山长期停留在“白天爬山坐竹筏,夜晚宾馆睡大觉”的传统观光游模式,随着高铁、自驾等便捷出行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武夷山仅凭单一自然风光无法留住游客。

文化,成为武夷山旅游的破题关键。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起点,朱子文化发源地,拥有茶文化、朱子理学文化、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我们正在探索从山水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从茶旅结合向茶文旅融合转变。”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邓崇慧说,近年来,通过“旅游+”的方式,武夷山深挖“双世遗”文化内涵,打造夜游、体验游、研学游、红色游等新业态,文旅融合产品遍地开花。

2010年3月,《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公演,标志着武夷山正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印象大红袍》选准了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红袍的历史、制作技艺、茶艺,并将祭茶喊山、敬茶等当地民俗融入演出,不仅填补了武夷山夜间旅游项目的空白,还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邓崇慧说,《印象大红袍》通过不断诠释和展现武夷茶文化,演出叫好又叫座。

从慕山水转变为慕文化,近年来,武夷山凭借世界“双世遗”产地优势,围绕茶文化和朱子文化发展深度研学游。在朱子故里五夫镇,以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为核心,先后建成朱子广场、紫阳楼、朱子古街、朱子大桥,一大批朱子遗存遗迹被列为保护项目,获得“全国最美研学旅行基地”称号。在武夷山香江茗苑,前来学习茶道和朱子理学经典课程的游客越来越多。武夷山香江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杰春告诉记者,近年来,香江茗苑由茶旅体验游向茶文旅融合的研学游转变,已吸引了海内外研学游客超5万人次,未来企业还将投资50亿元,打造香江茶人小镇,通过茶文化展示、衍生茶文创产品,为中国茶人提供茶文化交流平台。

依托“双世遗”品牌,武夷山旅游呈现更多可能性。11月,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骑游大会、大武夷超级山径赛暨武夷山国际越野赛等国际级文体赛事接连在武夷山举行,武夷山景区从门票经济向体验式旅游转型。“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我们以文化提炼为内核、体育赛事为内容,将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城市新名片。”邓崇慧说,目前武夷山已承接23项国际国内重要文体融合赛事活动,有效提升境外客源市场推广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武夷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征程万里风正劲。今年9月,武夷山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前三季度,武夷山市共接待游客965.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9814人次,旅游收入209.98亿元。申遗成功20年后的武夷山,正朝着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不断前行。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