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创辉煌——水口水电站南平库区建设回眸
“水口水电站库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库区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谱写了一曲时代的奉献之歌。”近日,曾长期从事库区一线工作的南平市原市长薛章庆(本文中“南平市”均指原县级南平市)及延平区人大原副主任陈学樑,回顾我市库区建设的历程,感慨万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开发“十大水电基地”,水口水电站项目在“闽浙赣水电基地”中列为第一。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于1987年3月9日开工。1993年8月,水口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6年12月,七台机组并网运行。在这背后,是库区人民的贡献和付出。
水口水电站蓄水发电后,南平的水位将从原来的57米提高到65米,为保证城市安全,市中心区地面标高要从原有的72米至73米提高到75米。这就要求城区的6个街道办事处19个居委会28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需要搬迁、重建,沿江需修建7.77公里的防护堤,复建滨江路和其他市政设施,淹没37.52万平方米的房屋,移民17215人。1989年底,南平地委、市委领导决心将城市库区建设推入大规模实施阶段,将城市库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实施。
1990年,时任南平市委书记的林心华和市长薛章庆明确将旧房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紫芝片区作为首要突破点。当年2月27日,南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工人大礼堂召开紫芝片区动迁大会,公布的方案受到绝大多数群众拥护。如此浩大的工程,首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1987至1989年,正是全国物价飞涨的时期,农村每平方米的拆迁安置费为69元(后补加到87元),但当时福建农村建设房平均每平方米的造价已达150到180元。在整个库区移民中,国家给南平城市库区的补偿是1.5亿元,省地市三级又自筹两千万元,缺口1.7亿元。
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迫。面对历史重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南平只能无条件地做出抉择。
1990年7月,城市库区防洪工程开工典礼在火车站附近举行。指挥部决定在火车站前建立一个地下农贸市场,并结合建设安置房,在昼锦市场安置楼底层建设农贸市场,在康乐里底层建停车场,在东教安置楼和昼锦坊安置楼一层建店面,这些停车场、店面、市场全部出售。 此举一出,立马见效,城市第三产业得以有力拉动,这些售楼款也投入到城市库区建设中去,缓解资金压力。这种滚动增值的方法很快被更大范围应用开来,它还给南平地、市领导班子一个启示:引进外来资金共同推进,加大外向开放。为此,南平有关部门重新规划建设四鹤广场,将这块地交由城市拆迁防护指挥部引资开发。随后不久,香港武夷建筑有限公司中标,投资1.3亿元进行商业地产开发,首期工程就达6.4万平方米。有了资金接续,旧城改造工程和移民安置工作得以更为迅速推进。
按照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施工总进度的安排,南平库区移民分三期,第三期工程自1992年底结束。城市库区移民安置及相关项目建设需在第三期内完成。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城市旧城改造和库区移民安置及防汛工程、市政设施,谈何容易?几经考虑,1991年初,指挥部确立“二四六八工程”,“二”指的是在新的一年里,防护工程完成水下工程2000米,“四”指的是完成移民搬迁4万平方米,“六”指的是移民安置房新开工6万平方米,“八”指的是完成滨江大道路基工程首期工程800米。
经过苦战,1993年底,南平城市库区建设全面完成。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建设中,城市库区是南平所独有的。南平城市防护工程是城市库区建设的龙头工程,耗资近3亿元。工程于1990年8月1日开工,于1993年12月顺利建成。
与此同时,南平农村库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樟湖镇是南平库区乡镇的典型。1991年3月18日,该镇进行新镇迁址,樟湖镇搬迁标志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在这场历时数年的大搬迁中,不但原樟湖集镇所在地的数万群众要异地安置,而且库区周边需搬迁安置的村居更达数十个之多,整个迁建工作量堪称闽北库区建设史之最。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搬迁安置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稳步推进各项移民工作。如今,在国家和省上库区移民后扶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闽北库区及移民安置村已跨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二十八年,弹指一挥间。”薛章庆、陈学樑说,库区形成后,水面宽了、湖水深了、湖面阔了,南平库区建设围绕库区经济开发带而铺开。2005年南平市延平湖风景区被授予第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全国龙舟比赛等水上体育项目在延平举行。美化三江六岸,打造生态新城已成为延平水美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南平库区的绿、美、富、和的态势越发显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从辉煌的历史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本报记者 林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