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地标,走进严复的生命世界
位于福州郎官巷的严复故居
一本关于大人物的小书
新书分享会的那个下午,天气酷热难耐,福州三坊七巷鄢家花厅里,却早早挤满了人。其间,有作者,有读者,有编者,有评论家……大家聚在这里,是为着一本关于严复的新书。该书是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新书分享会由福州文学院和福建人民出版社主办。
一整个下午,无惧暑气,和温度一样炙热的,是分享会上热烈的氛围。大家兴致勃勃聊着严复这位福州大人物,这本关于严复的“小书”。
“为什么说是一部‘小书’,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写严复的大部头。”书作者陈美者说,《活色严复》并不厚,仅有三章九节。
“在《活色严复》中,我以阳歧、马尾和三坊七巷这三个地理坐标为观测点,并将其连接起来,这三个地标如三条曲折交织的路径,带读者走入严复的丰富生命世界。”陈美者说。
《活色严复》全书分三大章节,以和严复一生关联最为紧密的三个地标展开。在第一章《行香尚书庙》中,以严复老家阳岐为第一个地标,书写了他的家国情怀。第二章的《风起马头江》,主要写严复从马尾马江开始,在海军、教育和翻译三个领域的成就与经历。在第三章的《夕照郎官巷》中,作者又从严复的晚年居所郎官巷出发,写严复的晚年心境。
“这本书让一个被概念覆盖着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回到具体的人生处境中,仿佛来到了我们身边。”“作者在书中展示了严复的大爱和小情、坚韧与脆弱、远虑和近忧……这一切都让他闪耀出活生生的人性光辉,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活色之意……”分享会上,读者们畅所欲言,畅谈关于这本书的阅读体会。
“关于严复的大书已有很多,而这本《活色严复》,是一本难得的关于严复的‘小书’。”本书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陶璐说,对于严复这样一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大家都想要更多了解他。生活在严复家乡的我们,或者学历史的人,对于严复,可能会因为熟悉而忽视,会囿于惯性的观感和评价,而在编辑《活色严复》这本书中,读者会遇见不一样的严复,对他有更加立体和多面的认识。
一个活色生动的人物
陈美者说,正式开始写《活色严复》之前,她已经接触、阅读严复的书信、日记、政论等书籍资料三年,也曾多次拜访阳岐、马江、郎官巷这些地方。
有一天傍晚,陈美者在空荡狭长的郎官巷眼看着夕阳余晖洒在青石砖上,回想着读过的关于严复的史料,想着一个人物这样深邃宏阔的精神世界、炽热的家国情怀、踉跄归故里的晚境,突然一种非常苍凉而复杂的感觉涌上心头,她知道该怎么写了。
陈美者说,在大量阅读的有关严复的资料中,她看到了他肺病缠身常在深夜咳喘,对子女十分疼爱;有功名之心,自责未能建立事功;一生动荡,有过鼎沸声光,晚年却充满颓丧和错位感,伤心回故里……
“比如阳岐,大家都知道这里是严复的出生地。而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猝然去世,他携家人惶惶然坐渡船从南台苍霞洲回阳岐老家时,偌大的祖屋院落早已住满族人,没有了他们的居身之所。而后来栖身之地好歹有了,日子却过得一截一截的。”陈美者说,历史多半定焦于人物的成就与影响,如果不是深入研究,难以想象,这就是严复最初出发的地方。
而在马江,严复成为首届船政学堂的学员,并赴欧留学,又回到马尾船政学堂有过短暂的任教。这里是他施展抱负的启航点,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付出了二十年,到后来还是想以教育作为改良社会的有效途径。他倾尽心力,希望以此培育人才,救国救民。从1900年到1909年,乃至到1916年,严复不停地在天津、安庆、上海、北京之间来回跑。这期间,他的个人遭遇起落不定,家中也事务不断,严复像在漩涡急流中打转,几乎没有片刻清闲和宁静。
“关于严复的翻译事业,我们很容易想到他的译著,想到他留下的盛名。”陈美者说,可是少有人会了解他的如此大业,竟是在这一片芜杂和动荡中,以碎片化的时间偷空实现的。而严复看待自己的翻译事业心情很复杂。他自知自己在翻译上的专业,但翻译的成功并不能完全弥补他在政治上的挫败感,大多时候他是不甘和无奈的。
陈美者说,晚年的严复因迫切想要找到一个安身养老之所而非常焦虑,福州、北京、上海,他都曾考虑。“很难想象,像严复这样一位博学多识、逻辑严密、头脑清晰的人,晚年会如此慌乱,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养老。”
因为有着这些“惊讶”的发现,陈美者推翻了自己的第一稿,决定不再刻板地去细数严复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而是展现给读者一个具体生活情境和时代背景中的有抱负、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物。
一个真实的文学形象
严复这样一个一流人物,值得亲近和仰望。延伸开来,正是因为这些一等人物的人性光辉、家国情怀,才铸就了中国近代史的无限精彩。陈美者说,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仿佛掉入了时空隧道,想要用细小的碎片描摹一段历史,还原一个人物的活色。而无论是历史的严复,还是活色的严复,都值得我们怀念,因为他所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如此的珍贵。
《活色严复》的英文书名是:一个文学的形象。但这里的文学,并不是虚构之意,而是有生动、感性之感。“这个文学的形象是有史实基础的,是从历史的客观事实和事件出发。”《福建文学》副主编石华鹏在新书分享会上谈到,陈美者以史实为基础,完成了严复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的过渡,这十分难得。美者以作家的笔法,呈现了一个文学的、精神的严复,展现了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她让一个历史人物变得生动,富于色彩。
而评论家曾念长在读完《活色严复》后谈道:“我不曾想,在美者笔下,严复竟会活得这般不如意。”严复是挤进了历史圣殿的人,是有故居可以挂牌的人,是被成群结队的游客瞻仰着的人,怎么可能想象,他这一生都被挫败感缠绕着呢?但是,陈美者以自己的眼光来打量严复,却意外卸下了附加在严复身上的各种概念补丁,让他重现出一点常人的活色来。但《活色严复》中,作者将他拉回到人间烟火中来,在柴米油盐中奔波着,在家国动荡中煎熬着。
或许人们会提出质疑:真实的严复,总不至于是这样的吧?可是真实的严复在哪里呢?真实的严复只有一个,但他已消融在特定时空之中,不可重现。实证性写作试图通过见证和逻辑,无限接近这个唯一真实。但文学创作不应抱有这种野心。文学是承认昨日不可重现的,由此生成了看待过去的独特方法。
正如评论者所言,逝去的真实不可重现,而每个人的理解和注解可以独特而不同的。对于陈美者而言,越接近一个心中无限真实的严复,就越发地敬服他。
“如严复一般进入历史圣殿的人,隔着百年时空,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一等风流、星光熠熠。那种才情与抱负的燃烧,危局中的突破与坚守,命运的偶然与必然,令人震撼。”陈美者说,写这本书,跟在严复的身后,她很庆幸。如此一位思想家,精神世界的宏阔、深邃、层次,远远超过了她的想象。“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活色严复》,希望更多的人仰望又亲近严复,感受一流人物的光芒,希望严复的精神财富,可以永远留存下去。”(记者 李 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