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网”编织了70年 助力马尾大发展
从来没有哪个省会的城区对路桥的建设如马尾区这般关心。距离福州中心地带20公里,堪称福州最远城区,蜿蜒狭长的地理环境,连快递都歧视地打上了“马尾区除外”的标签。“要致富、先修路”,马尾人尤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尾不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东江滨大道、琅岐环岛路、琅岐闽江大桥、三江口大桥等一系列大手笔项目建设打通了马尾交通的“任督二脉”。如今的马尾,已逐渐摆脱了“出行难”的束缚,驶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
△东江滨大道“马尾的事儿”资料图
扩路网 搭好“主动脉”给养经济民生
古时的马尾道路用一个词便可概括——石板路。古道21条,主道都由石板所建,支路皆为土路。
1985年,作为福州开发区所在地,马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至1997年,境内相继建成君竹、罗星、青洲等3条主干道和建星、港口、罗建、上岐、沿山、联安、昭忠、建设、登龙、济安等10条主要的次干道,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马尾的路网建设与开发区建设是同步的。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路网就像血管一样,流到哪便把发展带到哪。
“开发区是吹沙造地而来的土地,原本根本没有东江滨大道,现在大道的北边就是那时的开发区快安延伸区。”马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桂英回忆道。林桂英口中的东江滨大道,是如今马尾最主要的主干道之一。
1997年年中,江滨大道建设工程浩浩荡荡拉开,1999年江滨大道正式通车。东江滨大道的设计理念在那个年代看来十分超前。马尾段总投资4.5亿元,16米宽机动车道、4米宽非机动车道,预留绿化50多米,全部铺设地下管网。超前的理念成就了较为完善的江滨主干道,一大批项目、企业随之落户开发区,他们成为了现在马尾经济的主力军。
同样因为路网建设得到发展的还有琅岐。上世纪80年代,台商想到琅岐建设汽车城,最大的瓶颈就是交通。2018年1月1日,全长25.68公里的琅岐环岛路正式闭合通车。同年,市政府与国开金融、山水文园、海航集团签订了全域开发琅岐岛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建设文旅项目。
△琅岐岛陈晓静/摄
如今的马尾仍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建设水平,东江滨大道提升改造、福马路提升改造、亭江104国道沿线提升改造等主干道相关工程持续推进。市政道路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仅2018年,就投资约11亿元新建、改造铁南西路三期等12条市政道路。“道宽”“路畅”是人们时下对马尾道路的评价。
架江桥 延伸“多触角”打破发展壁垒
马尾地处闽江畔,一路沿江,除了道路,必不可少的就是桥梁的架设。二十一世纪前,马尾一直没有跨江大桥。与其他城区隔江相断,必须花大量时间经过台江区、仓山区等地绕行,甚至自己的琅岐岛也要依靠轮渡才能渡江抵达。
跨江大桥的建设逐渐被提上议程。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马尾没有桥,就像少了条腿,是跑不快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回忆旧时在马尾工作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去仓山是坐船,后来开发区建了大公路,也只是去福州方便了一点。现在路越修越大,桥建了好几座,连着三环、福马路等,到哪都快了很多。”
△青洲大桥徐小丽/摄
2002年,青洲大桥正式通车,直至现在仍然是福州市区通往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最便捷通道。大桥结构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主跨605米,是当时世界上同类桥梁的最大跨径。
2014年,琅岐闽江大桥通车,琅岐岛对外交通瓶颈、群众出行难等问题一举破解,琅岐融入福州“40分钟经济圈”。投资21亿元的琅岐闽江大桥,仅用2年多便建成。其主桥是双塔高斜拉桥,入水深100米,主塔高223米,属福建同类桥梁第一高塔。
△三江口大桥 刘述先/摄
2019年,三江口大桥通车,福州中心城区20分钟可达,直达火车南站仅10分钟路程。大桥北接线由13条匝道构成组合型枢纽互通,南接线长约1.9公里,共计4层21条匝道,是福州最为复杂的桥梁枢纽互通。
公交系统的完善与大桥建设同步进行。尽管马尾地势狭长,但每间隔一个路段,就有一座跨江大桥,无论是前往火车站、机场,还是前往福州中心城区,车程都在半小时内,形成了“半小时辐射圈”。
琅岐闽江大桥建成后,180、201等多条线路相继开通。2018年底,琅岐首个公交枢纽站建成,站内可以停靠6至8条公交线路,以及大型停车场,通过公交、客运大巴、出租车等实现“无缝换乘”。
三江口大桥通车后,市民乘公交直达火车南站的需求强烈,马尾立即将其纳入规划之中,先后开通M2、M3专线,市民好评连连。
△M2路公交 何鋆棽/摄
“M2、M3真的是近年来最令人兴奋的线路了,以前去火车南站,自己开车都要40分钟,现在,1元公交十分钟到达。”家住君竹路的市民陈先生说,“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听说地铁二号线延伸段快到马尾来了,马尾再也不是别人口中的‘郊区’了。”(记者 许琳晶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