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老非遗变“网红” “互联网+非遗”大有可为
原标题:漳州古老非遗变“网红” “互联网+非遗”大有可为
漳州古城记忆馆内展出木偶艺术品。 白志强 摄
市民在南湖生态园内赏夜景听芗剧。白志强 摄
台海网7月2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民主婚姻是自由,男女同意相牵手,百年夫妻难得求……”被称为南靖“土楼山歌王”的黄庭芳近期“火”了,他站在土楼走廊上,拉着二胡,唱着客家山歌的画面“登上”了北京公交站台,成为土楼山歌代言人。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66个。然而,养在深闺中的非遗少有人知,难以得到有效传承。近年来,漳州紧跟潮流,探索出一套“互联网+非遗”的模式,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将非遗引入景区,提升漳州文化古城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旅游新名片。
应时“触网” 老艺人成“网红”
今年“五一”期间,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人代表的黄庭芳,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网络直播平台“快手”联合发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主题宣传活动中脱颖而出,其演唱客家山歌的画面成为该活动宣传页面的头版。
黄庭芳是土生土长的南靖田螺坑人,他的童年就是在山歌声中度过的,耳濡目染让他自小就迷恋上了山歌。黄庭芳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乐手,二胡拉得非常好。黄庭芳15岁那年,父亲为他做了一把二胡,从此,黄庭芳便与客家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靖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天籁之音,其中田螺坑客家山歌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是口头传唱、历时多年,很多佳作面临失传的危险。1998年,南靖县文联请黄庭芳帮忙,搜集整理田螺坑山歌。他便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让阿公阿婆们唱山歌给他听,他用简谱记录下来,从中挑选精品,并且加以整理、汇集成册。
几年下来,黄庭芳共整理、改编、创作了170多首山歌。这些山歌内容丰富,以情歌为主,约占80%,此外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仪式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据南靖县文旅局副局长李毅鸿介绍,为了让客家山歌更好地传承,近年来,南靖非遗中心联合土楼景区紧跟潮流,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效果显著的特点,在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等平台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南靖多个非遗项目也先后在央视、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亮相,其中提线木偶表演登上了央视中秋节直播;今年,南靖提线木偶图片还登上《英国卫报》,向世界展示了南靖非遗文化的风采。
入驻古城 游客“慢”下来
漳州木版年画、木偶头雕刻、漳绣、锦歌、海柳雕……7月19日—21日,在漳州古城文庙泮池广场,一场文化市集活动如期开展,漳州多项非遗纷纷亮相。
“以前只听说过漳州三宝,不知道漳州原来还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长见识了。”游客周斌带着女儿到古城游玩,她告诉记者,印象中的非遗都是摆设在博物馆里。如今,漳州通过文化市集这类活动,把非遗请到现场,让非遗更接地气。观赏之余,她还将这些非遗技艺拍摄下来,发到朋友圈,赢得好友纷纷点赞。
“文化市集活动能把游客吸引过来,聚集人气,给非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省级非遗漳绣技艺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密珠正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用细小的银针在光滑的软缎上绘织美丽的图案,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漫步古城发现,非遗遍布在景区的各个角落。在古城记忆馆里,游客通过观看三维影像了解到漳州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内,“镇馆三宝”以及各式各样的印章谜、灯谜古籍让游客大开眼界;在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由漳州市艺术馆南词古乐队演奏的一曲曲南词令人赞不绝口。
“漳州古城非遗十分集中,仅国家级非遗就有7项,省级非遗10项,市、区两级都在此设立非遗展示馆、传习所,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提升古城的文化底蕴,让游客能‘慢’下来观赏,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漳州历史街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海光说,古城将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力度。目前已经有3家非遗展示馆(中心)、2家专门馆(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和2家传习所(漳州锦歌传习所、漳州南词传习所)入驻古城,游客在逛古城的过程中就能观赏到漳州非遗。接下来,他们还将在古城的入口广场、凉亭、连廊等公共空间组织布袋木偶、锦歌、南词、剪纸等非遗公益表演和灯谜竞猜活动。
借力电商 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的保护传承仅靠政府搭台还不够,还需找准市场,开启“自我造血”功能,那么如何让非遗在互联网时代“活”出新模式?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片仔癀,是较早涉足电商的老字号。近年来,片仔癀通过牵手电商,焕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如在去年的“双11”全民购物狂欢节中,片仔癀品牌产品在网上销售火爆,仅仅用时15分10秒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全天销售额达3286万元,同比增长30%。今年上半年,在零售渠道,片仔癀电商还以近5000万元的好成绩名列漳州市网络零售排行榜第5名,电商全渠道销售过亿元。
据片仔癀电商执行董事林国强介绍,片仔癀电商公司通过深化“互联网+护肤品”,引入网红直播、小红书推广、微博网红推广等方式,让顾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片仔癀的产品,还能对线上消费者进行深度“种草”、宣传产品使用技巧和分享购买链接。这也是新时代品牌推广的大方向,具有见效快且粉丝购买转化率高等优点。
与此同时,片仔癀还与主流App及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合作,在北上广等城市针对高端消费群体精准投放片仔癀资讯,吸引年轻人关注,形成新的片仔癀“网络铁粉”。
然而,并非所有的非遗都能顺利地走上电商之路。漳绣技艺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密珠认为,由于漳绣坚持纯手工制作,具有耗时长、劳动力成本高的特点,目前还局限在庙宇祭祀用品和高端艺术品领域,难以推广到日常用品当中。加之漳绣艺人缺乏,尤其欠缺年轻人才,一些老艺人受到年龄和知识结构限制,难以打开市场。因此,不少非遗“触网”之路仍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探索。
■记者手记
“互联网+非遗”大有可为
眼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如何让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出一条传承和市场化并举的创新之路?成为颇受关注的话题。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互联网+非遗”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不少非遗业界的企业、机构和传承人纷纷“触网”,通过建立网站,注册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开通直播等方式召集粉丝团,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打通非遗的市场通道。
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互联网+非遗”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现状。不少非遗项目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由于疏于打理,信息量寥寥无几且更新缓慢,很难聚拢人气,最终成为一种摆设。而一些冷门的非遗项目依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老艺人们受年龄和知识结构限制,难与互联网接轨。
可见,“互联网+非遗”虽然前景美好,大有可为,但要形成大势,还需相关部门、非遗传承人、社会机构等共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