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在朱紫坊举办

2019-07-29 09:08:1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原标题:“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在朱紫坊举办

昨日“,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在朱紫坊举行。

海峡网7月29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莫思予/文 池远/摄)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28日下午,“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在朱紫坊38号古民居举办,与会专家和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代表就此展开对话。

把一个真实的三坊七巷交给后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脉延续的实物见证。有机缘来到三坊七巷,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张之平是福州的“老朋友”,也是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的责任建筑师。

2006年6月9日文化遗产日,张之平到达三坊七巷,看到院落、假山、亭台、封火墙“危机四伏”,不少年久失修的深宅大院沦为大杂院。

“三坊七巷保护项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这是一个文物抢救、历史还账项目,修复难度很大。”张之平谈及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的体会时,提到了准确动态记录与建档的重要性。她说:“文物不是永久的,但我们对它的记录可以保持永久。有了测绘和记录,如果将来这座建筑没有了,还可以把它复建出来。”

目前,三坊七巷经过“手术治疗”,已经进入保养维修期和使用期。“将相关调查研究、勘测设计和保护修缮技术措施等资料全面汇总,完善档案记录。这是我们把真实的三坊七巷交给后人的基本保证。”张之平建议。

要想保护古厝,首先要培养人

大量的古厝,怎么修复?谁去修复?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说,工匠的匮乏,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问题。

“要想保护古厝,首先要培养人。”李永革说,故宫博物院边建边修,600年间从未中断,工匠也代代传承。“修古厝,实际上就是与老前辈对话的过程,从他们留下的手艺、作品中,可以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脉络。”李永革认为,不了解工艺做法,就做不好保护和传承。因此,在保护修复之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培养古建专业人才,探索建立工匠选拔、培训与考核机制,推动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保护与研究。

李永革建议,继续加强对福州本地古建人才的选拔、培养,扩大古建保护、修缮等人员学习交流,特别是鼓励年轻人加入,探索建设一支国内领先水平的古建工匠队伍,注重古建修缮工程质量,打造文物精品工程。

留住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与保护成果看,古建筑记录了福州2200多年来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这在福建地区是唯一的。”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对福州历代古建筑如数家珍。

对古建筑进行全面解码分析的同时,郑国珍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经历考验,文物保护面临挑战。对此,他认为要直面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将福州市的古建筑保护传承继续引向深入。

郑国珍说,持续做好古建筑保护工作,就要深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等文物价值,积极思考得到成功保护的古建筑,该如何合理利用其文物价值,更好地活化使用。在文物保护传承和合理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规划与设计成果,坚持一套规划与设计图纸管理到底,把规划的蓝图变成现实的人文生态环境。还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融合与发展作用,发展以福州古建筑为重要载体的人文生态旅游、乡村体验旅游。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