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垃圾分类,如何分出共识?
都市芳庭的垃圾集中投放点,配有4类桶、分类指南和洗手池。
嘉华苑通过游戏活动,吸引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编者按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运行,成为近日网络的热门话题。在福州,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其实际推广工作中出现不少好的经验。这一期,记者带您走进台江区几个试点小区看看。那里引进厦门市湖里区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帮助开展垃圾分类前端工作,取得一些进展,但也出现少数居民“不理解”的问题。
8楼故事 上演撤并桶“拉锯战”
13日,记者走进福州台江区的颐景园二区。该小区已在6月29日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撤掉了遍布小区各处的垃圾桶,要求居民在家中先将生活垃圾分类以后,再集中投放。
集中投放点位于1号楼的架空层,绿、黄、蓝、红四色分类垃圾桶一字儿排开,分类指南、宣传海报、洗手池一应俱全。周末下午,从各栋楼走来的居民络绎不绝,大多数人把分类好的垃圾扔进了对应的垃圾桶。
“以前每个楼道口都有垃圾桶,一进小区门就看到路面上一大排垃圾桶,每到夏天臭得很,老鼠也到处乱爬。”隔壁楼道的郑大爷走近说,“现在有集中投放点,挺好的,没什么气味。我在家里先分类,多走两步下来扔垃圾也不累,平时锻炼身体还要走路呢。但还是有人不理解啊!”
在投放点对面的居民楼,就有人用行动表示“不理解”。几个楼道口已经没有了垃圾桶,但一袋袋的垃圾,就这么堆在地面上,和一旁的“此处禁止投放垃圾,请移步集中投放点”指示牌对峙着。
这个试点小区的服务方,是来自厦门的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好猫”)。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者,他们已服务了不同城市的上千个小区。
“目前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前端,居民需要做到的,一是在家中先把垃圾进行分类,二是在小区集中定点投放。”“好猫”理事长张水龙说,通过上海垃圾分类引起的网络讨论以及福州对于垃圾分类的前期宣传,很多市民对“垃圾要不要分类”“垃圾怎么分类”等问题有所了解,但“集中投放”还是一个难点。
他介绍,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是必然的趋势。目前还没有执行定时收运垃圾,但试点小区已开展撤点并桶、集中投放,这改变了很多居民出门或到楼下就能扔垃圾的习惯,因此需要一个引导、加深认识的过程。“在我们服务过的上海、厦门等社区,都出现过‘不理解’的情况,大约10%的居民没法很快接受新做法。”
位于附近的高层住宅都市芳庭也是试点小区,6月27日启动垃圾分类后,目前分类准确率达到90%。但撤点并桶的“拉锯战”也曾在这里上演。
“我们在都市芳庭推进垃圾分类定点投放过程中,出现过著名的‘8楼故事’。”“好猫”台江试点负责人张德源告诉记者,以往由保洁人员到每户居民家门口帮忙收走垃圾,现在要居民自己把垃圾分类后再投放到集中点,有位住在8层的业主对此表示不满,质疑道:“为什么对面小区和我亲戚家都不用这么做,我却要做?我交了物业费,为什么还要让我自己扔垃圾?”后来,他甚至把垃圾袋散开直接倒在物业公司的门口,负责督导的保洁阿姨气得直哭。
张德源和志愿者服务队伍连续几次到该业主家谈心,把撤点并桶的理由与好处反复宣讲。最后,业主表示了理解配合。
“‘8楼故事’有一定代表性,值得反思。”张水龙说,改变习惯的确不容易,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营造浓厚氛围,达成社会共识。面对个别居民的过激行为,除了舆论压力,需要更多现场督导和针对性的入户宣导,也需要约束机制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督导员教居民破袋投放厨余垃圾。
主题推广活动宣传垃圾分类。
多方合力 提升分类投放体验
记者来到都市芳庭小区,只见地面洁净,看不到任何落地的垃圾。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各处绿地里都插着“垃圾要分类,生活要品位”的小宣传牌。
居民楼前的一小块水泥硬化地是小区的垃圾集中投放点,立着四色分类垃圾桶,桶后挂着分类指南,旁边是个洗手池,供居民破袋投放或桶装投放垃圾后洗手。保洁人员不时来检查垃圾桶是否满溢,来回巡视地面卫生。
“垃圾分类初期,最怕的是小区卫生情况变差,这会伤害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撤并桶损害了环境,伤害了大家的利益。”张德源说,此时特别需要物业公司的理解与配合,要多关注垃圾桶的清洁度、加强保洁员的管理,确保小区的卫生质量不降反升。
不远处的嘉华苑是个老旧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以往每个楼道前都有垃圾桶,现在被撤并成1个大集中点和2个小集中点。以往堆放垃圾的地方插着告示牌,基本没有了垃圾的踪迹。居民反映,虽然试点刚刚起步,但情况比预计的好,小区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老旧小区停车位很紧张,还要划出垃圾集中投放点,这需要社区和物业的支持与配合。嘉华苑原来有24个大垃圾桶,每天转运1次。撤并桶之后,桶少了,但经过物业和环卫部门协调,付费每天转运两次。”张德源说,这样一来,垃圾得到及时清运,厨余垃圾的气味也减轻了。
“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除了宣传引导,还要注意提升投放体验,而这需要服务企业、物业和社区共同配合完成。”张水龙说,第三方服务企业要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氛围的营造布置,做好投放点的规划、美化工作,设置遮阳板、洗手池等方便居民的硬件设施,管理培训督导员,设计、举办小区宣传活动;物业公司则要保证保洁工作不掉链子,做好垃圾桶的清洗、归置,协调转运车辆的衔接等;社区、街道等也应该有长远、坚定的目标,对物业公司、居民的配合与否作出监督、奖惩等。“最终,让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产生理解与支持,从而改变原来的投放习惯。”
举办环保图片展。
营造氛围 维持居民参与热度
都市芳庭是从6月25日开始从高楼撤掉垃圾桶的,地面垃圾投放点集中成1个。两天后,小区全面启动垃圾分类,举行互动游戏、有奖竞猜等主题活动,提升热度、巩固居民知识。短短一周之后,居民的分类准确率就高达90%以上。
“都市芳庭共约150户居民,垃圾分类项目实施前,每家门口都摆放着垃圾桶,此前从来没有垃圾分类经验。”张水龙介绍,垃圾分类项目开展后,能在短时间做到高参与率、高准确率,事先的宣传发动和工作体系设计至关重要。
在垃圾分类正式开展前,“好猫”联合社区、物业组建了一支行动力强的工作队伍,包括垃圾分类督导员、党员、热心志愿者以及保洁员。志愿者队伍挨家挨户地入户宣传,包括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活动,告知高楼撤桶事宜,详细讲解垃圾如何分类,并发放垃圾袋。垃圾分类正式启动后,垃圾分类督导员随即上岗,在垃圾投放点旁指导居民如何分类,并做好相应的台账记录。
“耐心、细致的入户宣传讲解获取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使得居民一开始就能做到大多数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或直接桶装,不把塑料袋扔进厨余垃圾箱。”张水龙说,从前端实践破袋和塑料袋减量,提高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这是很难得的。
但好成绩也会遇到“反弹”。记者看到,厨余垃圾桶中已出现一些垃圾袋,也有一些垃圾分类不正确。
“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与艰巨性。在推广初期大强度的宣传、督导和活动之下,居民的积极性短期内提升到高点并不难。一大堆志愿者陪着,督导员没日没夜地盯着,手把手帮居民分类,大多数人也不好意思乱扔。”张水龙认为,难处在于,如何让居民形成长期的习惯,把这个“热度”维持下去,而不是“应付一阵子”的想法。
“每个小区都有它的个性,在小范围试点中,我们服务企业可以加强针对性地入户宣讲、破袋检查等办法,对垃圾分类习惯进行巩固。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不是某一个企业独立承担的事。”张水龙说,要在整个城市推广垃圾分类,需要更大范围的思考,比如政府在收集、转运、处理及其监督等环节尽快形成闭环,给予居民参与的信心;社会各部门在教育、文化、法制监督等各个方面,加快形成合力,让垃圾分类意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记者 陈旻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