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激励性扶贫:引领7万多贫困群众“竞争上岗”搞生产
原标题:龙岩激励性扶贫:引领7万多贫困群众“竞争上岗”搞生产
上杭县白砂镇大科村傅富先夫妇在家庭农场喂兔子
海峡网5月30日讯 (闽西新闻网记者 林阿玲)“富先,我来看看你的山麻鸭!”昨日,上杭县白砂镇组织委员蔡洪昌又来到大科村村民傅富先家中走访。今年,该镇将山麻鸭养殖列入激励性扶贫项目,给45户“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发放了共3000只鸭苗,傅富先领到了150只。
为给脑瘫的女儿治病,傅富先一度债台高筑。2017年他成为激励性扶贫对象,此后逐年领到政府的扶持资金及养殖种苗:河田鸡、跑山兔……汗水浇灌下农场规模迅速做大,去年增收约11万元。如今傅富先还了外债,建了新房,还被评为“自立增收脱贫模范”。
龙岩的激励性扶贫机制,让众多贫困群众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老区苏区龙岩有11万多贫困人口,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最为棘手,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事实上60%以上贫困群众具有劳动能力,有的想做事,但缺乏资金、技术和路子,信心不足。
如何破解“扶志扶智”难题?2016年新罗区试点开展激励性扶贫:一场贫困户之间的“比拼”在雁石镇益坑村展开,通过比勤劳、比技术、比信心、比口碑,得分最高的罗玉灿无偿获得了4亩集体土地经营权。他利用“竞争”得来的耕地种植蔬菜,当年实现脱贫。
2017年,经总结完善后的激励性扶贫机制在全市推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补台、贫困对象竞争上岗”方式,各乡镇梳理出扶贫生产项目,贫困户主动报名参与公开竞争,获取项目、技术、资金、岗位等帮扶;经营大户作为项目牵头人,为贫困户提供产销全程服务。
“总原则就一条:扶勤不扶懒。去干才能享受政策扶持,干好还能多得奖励。”龙岩市扶贫办副主任张木生介绍,成功“上岗”的贫困户,也并非一劳永逸,政府建立了全程监督考核机制。以永定区的乌鸡养殖激励性扶贫项目为例,贫困户在领取雏鸡养殖30天、120天、出栏三个阶段要接受考核,养殖积极性不高、养殖存活率极低的贫困户,将被取消奖励和养殖资格,而“养殖标兵”则可获追加奖励,并直接入选下一期激励性扶贫对象。
成本低、风险小、收益稳,全新激励模式一经推广,便得到贫困户热烈响应。武平百香果、长汀河田鸡、连城兰花、上杭乌兔……各地结合特色产业推出一批批激励性扶贫项目,吸引了贫困户竞相参与。
“多亏政府找了养羊大户来带我们。”新罗区苏坂镇瓦洋村的陈祥森2017年报名养羊时还是个门外汉,“第一年养10只羊就赚了1.3万元,今年我养了53只。”
据悉,两年多来,全市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1476个,受益贫困群众23914户77082人。
2017年底,龙岩这项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今年4月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新罗区苏坂镇贫困户陈祥森在喂羊。
让贫困户“动起来”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龙岩探索实施的激励性扶贫,找准了脱贫攻坚这盘棋的“棋眼”,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初步建立起返贫风险防范机制。
“干部前脚送鸡,贫困户后脚杀鸡”,过去扶贫单纯送钱送物,使部分贫困群众滋生了“等靠要”思想,有的甚至认为是干部 “要我脱贫”,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自身“造血”功能差,严重制约着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找准病根,对症开药。龙岩在产业扶贫中探索创建激励机制,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而是让贫困户主动报名竞岗,选择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产业发展,进而获得政策扶持,强化了脱贫的自觉性。
激励性扶贫,不搞平均分配、“大水漫灌”,而是“扶勤不扶懒”,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对贫困群众的劳动创造进行考核奖励,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激发争先向上的志气,引导他们通过诚实劳动脱“穷帽”。
激励性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授渔”。其竞岗奖优的意义,不仅在于激发贫困户“动起来”,更在于让他们在“比拼”中奋力学技,快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扶上马”后,政府即使拿掉“拐杖”,贫困群众也可以自力更生走上康庄大道。
我们欣喜地看到,龙岩的激励性扶贫,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中“志智双扶”难题,实现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为持续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