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原标题:福州市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江阴港向国际深水大港大步迈进。记者 池远 摄
海峡网3月19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吴金垵 林洪相 颜澜萍 黄凌 通讯员 王磊)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远洋渔业发展的情况。”想起当时的情景,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依然感到激动和兴奋。
上世纪90年代,我市提出“海上福州”战略。乘着这个东风,兰平勇成立了宏东渔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兰平勇又抓住这个大机遇,在西非毛里塔尼亚投资建设了大型海外远洋渔业基地。
“我是‘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实际受益者。”会上,兰平勇作为8位发言代表之一,向总书记汇报了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公司发展壮大的历程。
受益的,不仅仅是兰平勇和他的宏东渔业。福州伴海而生、向海而兴、拓海而荣,在“海上福州”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福州在海洋开发、海洋产业、滨海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成就,“海上福州”正在崛起,海洋强市梦圆有时!
海洋强市
福州人民共同梦想
海洋是福州发展的一大优势。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市,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10573平方公里,与陆域相当,海区分布有罗源湾、敖江口、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等河口和港湾,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而漫长。福州港是国内少有的深水良港,并拥有广阔的港口腹地。
早在5000年前,福州先民就开始利用海洋,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厚重的海洋文化积淀,塑造了福州城市鲜明的海洋特色和优秀的海洋精神。400万榕籍海外乡亲,遍布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贸易、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有充足的资源、实力和广泛的网络,是我市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桥梁。福州是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拥有80万在台乡亲,榕台两地在加强海洋合作、共同走向“一带一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条件。
1994年出台的《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把福州发展“沿江向海”摆在突出位置,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在于江海”,至今看来,仍掷地有声。
《意见》认为,海洋开发与第三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一起,是“发展经济的大动作”,也是“建立福州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对建设“海上福州”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措施和办法,要求全面振兴我市海洋经济,为福州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奠定坚实基础。
“海洋强市是福州人民的共同梦想。”“海上福州”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陈钰说,20多年来,我市一以贯之地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已打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历史格局,向广阔浩瀚的滨江滨海地区战略转移,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强烈共识。
接力圆梦
海洋产业全面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我市全面实施“海上福州”战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远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上运输、基础设施、临港工业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我市圆满完成当年《意见》确定的“实现一个目标、组建两支船队、建设三个工程、拓展四个基地”的战略任务。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继续领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向海进军,不断深化“海上福州”建设,积极融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引领有福之州朝着海洋强市的梦想,奋力扬帆远航。
远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实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继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出发前往西非海域后,1994年连江县民营远洋船队也“冲出国门”,发展远洋渔业。至今,我市远洋船队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捕捞、运输、加工、销售等远洋渔业发展体系。2018年,全市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3家,渔船432艘,作业海域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印度、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苏里南等国家专属经济区,远洋渔业产量25.56万吨、产值21.76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以来,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已投资2.3亿美元,建起一个占地9万平方米,包含码头、冷库、水产加工厂、海水淡化厂、物流广场等配套设施的现代化渔业基地。到如今,该基地年产值约7000万美元,共捕捞及加工80多种海产品,产品通过欧盟认证,常年出口非洲各国及欧盟、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不到10万人的努瓦迪布,有近2000人在宏东公司就业。
不仅毛里塔尼亚,我市在印尼、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也建有远洋渔业基地,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地还建有7个水产养殖基地,实际投产面积2万亩,产值约10亿元。
“近年来,我市远洋渔业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不断壮大,成为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的排头兵。”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魏建生说。
养殖业是“海上福州”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市从滩涂、近海养殖,到探索深海养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去年10月26日,由上海振华重工和福建中新永丰实业共同研发的“振鲍1号”深海养殖平台,在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海域启用,实现饵料投放、输送和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不仅是对渔排、网箱等传统养殖的变革,更是对整个鲍鱼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将助力福州打造深远海智慧养殖产业链。
新设施、新产品、新技术加速研发应用,正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从人工为主,朝着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效绿色养殖大步迈进。
重大项目纷纷上马和提档升级,对海洋产业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正在建设的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是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1992年5月,国务院原则同意设立元洪投资区;2003年,中国食品协会批准元洪投资区为中国食品示范园区;2005年9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元洪投资区为国家级工业园区;2016年12月,新的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在福清湾北岸开工建设,将打造成集大宗食品进出口、仓储物流、加工展示、交易结算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建立全国最大食品食材进出口集散交易中心。
风从海上来。在江阴湾畔,矗立着一座刚刚建成投产的现代化风电产业园。由福州市和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将在江阴港打造集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全国第一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和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占地1000亩,总投资40亿元,已引进2家风机厂、1家电机厂、1家叶片厂、1家结构件厂及1座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认证中心,预计2020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150亿元。
滨海建设如火如荼。在福清江阴港,19个大型泊位建成启用,10条航线向外辐射,向国际深水大港大步迈进;在长乐滨海新城,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云”网密布,数字教育借势发展,临港特色产业进一步升级;在马尾琅岐岛,红蟳节、葡萄音乐节、光影节火热举行,滨海特色旅游阔步前行……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问题。201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58.4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33%;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1130亿元,占全省的35%,居全省首位;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150亿元;242个“海上福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6.8亿元。当年,我市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
更高起点
“海上福州”升级提速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海上福州’战略实施,是我们的重大职责使命,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市的内在要求。”“海上福州”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海华说。
新时代要有新起点,新征程要有新要求。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海上福州”作出了新部署,制定了“海上福州”崛起行动重点工作计划,深入实施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五大重点。”林海华说,一个目标,是指力争2019年“海上福州”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780亿元以上、投资增幅30%以上、新增项目50个以上、新增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实现海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示范工作取得突破、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入,推动福州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两个抓手,是指实施项目投资带动和着力创新示范引领;五大重点,是指推进国际深水大港建设、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着力先行先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推进国际深水大港崛起方面,我市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江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万标箱,逐步将江阴港区打造成国际集装箱航运枢纽。
在加快临港产业集聚、加速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方面,我市计划完成投资360亿元,培育特色鲜明的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可门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环松下港区食品产业基地等4个千亿临港产业基地,以及蓝色经济产业园、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3个特色园区。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市计划完成投资220亿元,重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产业,力争新增新兴产业项目20个以上。
在瞄准创新融合、着力先行先试方面,重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加大与振华重工等央企的合作力度,打造深远海智慧养殖产业链,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提升福州国际影响力。
海上福州,扬帆再起。福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态,执着于同一个梦想,向着蔚蓝的远方破浪前行,奋力谱写建设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美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