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尤溪县公益电影:点亮山村夜生活
原标题:尤溪公益电影:点亮山村夜生活
公益电影吸引了许多山村群众。
●尤溪记者站 严士冬 文/图
2月15日傍晚,尤溪县梅仙镇坪寨村村民早早搬了椅子,围坐在老年活动中心,90后放映员姜迪熟练地拉起银幕,架好数字电影放映机,《欧洲攻略》和《孝顺媳妇》两场电影连续放映,现场一片喜庆欢乐。
在尤溪,像这样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队有11支,他们长年奔走于乡村角角落落,保证250个建制村每年至少都能放映12场公益电影。
传承:时代在变,情怀不变
“虽然天还有些冷,但春节前后有人气,看电影的人多。”放映员姜迪说,春节期间他也坚持进村放电影。
姜迪家在尤溪城关,此前在拉萨当导游,善于和群众沟通,也习惯跑山路,去年7月正式成为尤溪县最年轻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担负起梅仙镇和联合乡共35个村点的电影放映工作。
姜迪接的是老余的班。老余名叫余光荣,1955年出生,尤溪县西城镇东村村人。1978年从部队退伍后,便加入村里的电影队,成为农村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来农村电影的变化。
在老余的印象中,农村电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为火热,“那时候,电影特别受欢迎,即使户籍人口很少的村,也有乡村电影院。放映员是一份特别让人羡慕的工作,大家早早等在电影院里,每次放映撑开银幕的那一刻,都是一片欢呼。”
随着电视机、录像机的出现和普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电影进入低谷期。“除了送军活动和春节、庙会等节庆偶尔需要,电影机一年用不了几次。”老余说,大部分放映员那些年转行离职,乡村电影院也基本荒废、拆除了。
转机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乡村公益电影在尤溪县全面铺开,余光荣等一批老放映员得到县电影公司聘用,成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
“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内置高清影片,操作简单便捷,比胶片电影机轻了15公斤,却没有胶片电影机跳片、没有声音、画面抖动等的故障,画质音质大提升。”老余介绍,回归的农村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公益放映,村民不用掏票钱。
“我的车子一进村,村民就知道电影来了!”老余说,每个月有20多天都要去放电影,一天2场,年纪大了身体渐渐吃不消,但听着乡亲们爽朗的笑声,觉得很欣慰。
和老余不同,姜迪从没在村里见过千人观影的场景,但他并不觉得失落。“多的时候几百人,少的时候十多人,节假日热闹些,平时观影的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姜迪说,其实乡村一直有影迷,电影能把邻里聚起来,唠唠家常,拉近了距离,也传播了乡风文明。
只要天气晴好,姜迪几乎都会开着放映车进村为村民们放映2场电影,“没有固定工资,但每场电影都有92.5元的务工补贴,既能服务村民,也能挣钱,这份工作我干得很开心。”
发展:从看到电影到看好电影
“村里的标准电影院,设备齐全,有780个座位,观影效果特别好,比得上城里电影院了。”尤溪县洋中镇龙洋村支书朱建华说,“春节期间这里连续放映精彩的电影,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电影院也成为闽剧表演、村民晚会等文艺活动的舞台。今年正月初一,返乡大学生们策划举办了龙洋村第十二届“村晚”,从排练到上演都在电影院进行。朱林慜是今年“村晚”的筹备成员之一,她说:“老少齐上,自办‘村晚’,已经成为我们的新年俗。有了电影院,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更方便了,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年比一年火热。”
龙洋村原本荒废的影院得到重建并投用,得益于省农村电影放映“室外转室内”试点项目。
朱建华告诉记者:“以前流动电影露天放映,场次不足,而且夏天有蚊虫,冬天又冷,下雨就得改期,不方便。现在,有了标准的数字影院,操作简单,我们自己就能使用,每月最少放五六场电影,大家观影更方便舒适了。”
尤溪县积极推进农村影院建设,后楼、雍口等村庄也有了标准化影院。尤溪县电影公司副经理唐俊锴介绍,下一批将陆续为有条件的村子申报省农村电影放映‘室外转室内’试点项目,让更多农村群众享受优质观影服务。项目如果成功申报,将免费配送8万元的数字放映机,并补贴20万元的配套资金。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们的需求从‘看到电影’到‘看好电影’转变,电影选择也更加丰富了。”唐俊锴说,早期电影总是一部反复看,基本限于红色题材或者战争题材,现在电影公司会根据观众的需求选择口碑好的影片,一些商业大片也只比城市档期迟一两个月,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都很受欢迎。同时还通过放映机GPS定位、报备抽查等方式,确保电影保质保量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