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暖心又一年
脱贫攻坚战即将迎来收官,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从2012年底的110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465人,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从今年初起,记者三次来到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走进脱贫户周小成家中,记录下他这一年里的暖心故事。
“老周,这是你的降压药,记得每天服一次。”12月12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镇卫生所的医生又定期来到周小成家里,送来药品,并为他老伴检查摔伤的手臂。
72岁的周小成刚忙完村里公益岗位的活儿,又在房前屋后种了些蔬菜。“散养的土鸡也肥了,村干部帮着我在微信上推销,春节前能卖上好价钱。”
几年前,老周的儿子因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离婚了,孙子还在读书。老周两口子只得再次扛起家庭重担,养鸡、编竹筐、摆摊……但岁月不饶人,看着家里抛荒的12亩水稻制种田,他们实在力不从心。
“建宁是水稻制种大县,要让老周脱贫,还得靠他家的12亩田。”帮扶干部们经过调研,为老周定制了一个脱贫“套餐”:镇里的闽赣农机合作社主动跟老周对接,农机打田、插秧,无人机喷药,社员帮工……这些费用均以优惠价结算;农闲时,聘请老周到村里的公益岗位工作;县残联为老周儿子提供居家托养补助;老周在读的孙子每年也能获得县里3000元的助学金。2018年,老周卖稻种收入3万多元,养的40多只鸡卖了5000多元,农闲时编的竹果篮每月都有人上门收购……翻开账本,他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老周脱贫了,但帮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年10月,水稻收获的季节,合作社的农机帮忙老周收割12亩稻田,几个来回就完成了作业,脱粒装袋。“今年因为暴雨的缘故,水稻收成比去年少了近三成;老伴又在两个月前摔伤了手臂,没办法继续编竹果篮。”老周说。幸好,村里公益岗位的务工收入和村里光伏发电的补助,帮助他弥补了水稻减产的部分损失。(□本报记者王毅 通讯员陈晓星曾程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