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享老更有“料” 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基本覆盖厦门岛内外街镇
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我市持续铺开。图为莲前街道(塔埔)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记者 吴燕如 摄)
上月,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来了一位百岁老人。蔡婆婆因为脚指甲脱落,脚痛走不了路,伤口也急需处理——她的女儿第一时间想到这里,立即送母亲来做康复治疗,她女儿说是因为“够近,很方便;够专业,放心。”
“够近”,是因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覆盖岛内外街镇。根据市民政局官网3月14日发布的《厦门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信息表(2025年)》(以下简称《信息表》),全市目前共有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8个,其中思明区15个、湖里区11个、集美区7个、海沧区7个、同安区9个、翔安区9个。而在不久前发布的《厦门市加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及,要在“2025年底前实现各镇(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覆点、连线、成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持续铺开,在改变养老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其实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养老选择、心理层面都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段时间,我们走访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找到这些变化。
行动轨迹之变
社交新区域 点亮老人新生活
70岁的徐爷爷,住在龙山南路鸿禧花园,周一至周五去自家隔壁的思明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打乒乓球,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记者走进照料中心时,大厅左侧身穿短袖的徐爷爷和六七位球友在两张乒乓球桌前,正切磋球技。
六年前,这个位于龙山东二路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启用。作为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体,一楼1500平方米的大空间,为老年朋友免费提供各种文娱服务。徐爷爷说,当时一眼就相中一楼的乒乓球桌区域——从此他从偶尔出门,变成经常出门的“运动族”。
“以前附近没有运动的地方,想打球就要跑到嘉莲街道友邻中心,远,没法经常去。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地方,当然天天出来锻炼了。”徐爷爷笑着介绍,大家打球都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半到4点半,“接孩子、做晚饭也不会耽误。”
坚持运动带来的身体变化,让徐爷爷很有成就感——体重从近70公斤减到60公斤,并稳稳保持住,肚子也瘦下去了,“三高”指标恢复正常,“我现在是很健康的老年人标准身材。”
照料中心显然已经成了“社交新区域”——随着打乒乓球的人越来越多,球友之间还建了微信群方便“约球”,现在群里有三四十人,基本是住在附近六七十岁的老人。去年端午节,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方还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场比赛。
除了乒乓球桌区域,室内的舞蹈室、阅读室、台球室等功能室,也早早被不同老人群体“承包”。室外休闲区域,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唱歌、下象棋,各得其乐。就像徐爷爷所说,“这里太便民了,我们都很喜欢,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
离家近、有设施、交朋友——开在家门口的照料中心,改变了很多老人的出行轨迹,原本除了接孙子足不出户的老人,在照料中心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养老选择之变
能住在家附近 享受专业人士照料
对老年群体而言,“照料”不仅仅是营养配餐和文娱活动,还有一些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也能在足够近的照料中心内,找到足够专业的服务。
在随机走访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记者发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家属愿意让老人过来这里——核心要素是距离和专业:距离拉近了探望的时间成本,同时,中心内专业人员、专业设施以及医养结合的优势,家属同样看重。
在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住在这里的老人六成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数人的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据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骆芳所知,思明区其他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样有不少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
照料中心除了在认知干预、用药管理、生活护理、安全防护等方面有一套完整流程,还付出了额外的努力,那就是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无论是骆芳还是其他护理员和护士,大家都习惯性轻抚老人的脸颊和头发,或者张开双臂试图拥抱,再像哄孩子一样让他们“吃饭”“回房间”“走一走”。像洗澡这样花力气的工作,则需要至少两个护理员借助专门定制的助浴床来完成全套流程。
72岁的陈奶奶感慨地说:“中心比家里照顾得细致,我老伴从不情愿去变成主动去。”她还说:“之前也去看过一些养老机构,但相对照料中心,那些机构离我们家更远;找住家保姆的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够专业。”
在标准的官方定义中,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短期托养等服务的养老服务设施。”在《信息表》中,记者还注意到,“承接运营机构”一栏中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养老服务公司和机构,部门鼓励“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运营管理——这也让“够专业”成为现实,得到了老人和家属的认可。
心理抗拒之变
从“抵抗”到“接受” 老人主动选择来照料中心
右大腿骨折术后出院时,82岁的翁奶奶选择前往离家近的思明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她说:“康复理疗这边有专业设备,我自己放心,家人也安心。”因为膝关节退变,她只能靠轮椅助行。采访当天下午,翁奶奶在照料中心自理区享受着弹钢琴的美好时光,“没想到这里还配备钢琴,有琴声相伴,养老生活更充实了。”
两年前因为股骨颈骨折,住在莲坂的83岁傅奶奶需要术后伤口护理,她的家人看中了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人出院后来到这里康复,康复期结束就直接住下了。“这里的饭菜合我胃口,‘三高’问题有人监测,便秘了会结合中药调理,楼下就是门诊部,直接送医上门。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两年下来胖了不少。”傅奶奶说。
两位高龄老人的转变,实际上折射了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心态变化。思明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护理主管张燕华对此很有感触,这几年来明显感受到很多老人从“抵抗”入住到“接受”入住,“一开始入住的时候,老人可能会觉得家人不管他们了。”她说,入住之后,适老化环境和专业护理更有利于日常生活,“离家近也方便孩子们来探望,他们心态上就放开了。”
莲前街道(西林)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林丽宽说,现在有不少老人自己过来咨询床位和价格,或者向社区助老员询问有关情况,这种现象在以前没那么普遍。(记者 吴燕如 林雯)